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 學術活動> 「語言的權力,權力的語言:概念╱觀念史圖像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


「語言的權力,權力的語言:概念╱觀念史圖像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2017-11-09
由政治大學鄭文惠教授主持「觀念・話語・行動:數位視野下中國╱臺灣 多元現代性研究」科技部整合型計畫、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中國 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 畫、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形塑中國: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教育部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與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共同合辦之「語言的權力,權 力的語言:概念╱觀念史圖像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於 2016年11月18日至19日假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數位展演廳舉行。

   由政治大學鄭文惠教授主持「觀念・話語・行動:數位視野下中國╱臺灣多元現代性研究」科技部整合型計畫、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中國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形塑中國: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與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共同合辦之「語言的權力,權力的語言:概念╱觀念史圖像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6年11月18日至19日假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數位展演廳舉行。會議邀請到海德堡大學漢學系資深教授暨「全球脈絡下的亞洲與歐洲」菁英研究群協同主持人瓦格納‧魯道夫(Rudolf G. Wagner)教授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合聘的蕭高彥教授擔任二日專題演講,並有來自臺灣、捷克、中國大陸、香港、日本、韓國、英國、美國等地共十四位學者與會發表論文,在木柵指南山下交流學界最新的問題思考與研究成果。

    當近代中國╱臺灣因西學東漸與日本轉植,容受了繁富多元的西方文明與知識、概念,揭開了一個新語、新詞快速生成的新時代,近代中國藉由西方與日本移植來的新語、新詞及概念,也建構了一個新的知識場,開啟了文化啟蒙與思想革命的新型論述與文化場域,其中也富含新語、新詞與舊字、舊話急遽汰選的角力關係及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權力角逐。本次會議涉及近現代思想史研究中的諸多議題,包含語言、詞彙、概念、政治、民族、意識形態、文學與文化空間等;希冀從理論與方法學著手,探討語言與現實、政治論述與政治實踐之間重疊交織的關係,思考並梳理近現代中國╱臺灣觀念形塑與概念變遷與廣義權力相關的政治行為與政治論述之間錯綜複雜的樣態。

    本次會議係由政治大學中文系鄭文惠教授與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路丹妮(Táňa Dluhošová)研究員促成,連結亞洲在地與西方他者觀點,以期掌握語言與政治間的交互作用,並開發出能相互闡明彼此的理論與方法學資源與論述框架,提供更豐富多面而精闢深入的研究論述。從會議主題與子題的規劃,在在能看到詞彙概念、社會事件與文化行動者、文學與政治權力之間,以及人物政治與歷史考察之間等的密切關係。其中,觀念行動與變遷與整個廣義權力相關的政治行為、論述、文化,背後形成如何的多重關係?現實社會、政治論述與政治實踐之間又是如何的交互作用?詞彙概念、文本與政治、種族國家的互動關係又是如何的互動樣態?皆是會議欲開展的面向。本次會議邀集的兩場專題演講與十四篇論文發表,涵蓋了語言政治跟思想解殖、觀念變遷與文化斡旋、知識流動與民族性格、政治修辭與意識形態、概念與隱喻、還有文學空間與再現政治等六項子題。本綜述將以會議子題為綱,回顧各篇研究,並觀察在民族與國家的形塑過程中,所涉及到文化流動與隱喻系統等諸多課題。

    整體而言,本次圓桌論壇討論的方向非常趨於一致,探討了語言上的問題。文化主體的內在多重結構與內在的能動實踐可能性,會交雜出非常複雜的結構;而發言皆回應了瓦格納教授所說言,國家在施作權力時,控制語言的作用在不對稱、不對等的跨文化流動中,異文化之間如何雜交或協商,以及整體脈絡化的轉向。最後,主持人鄭文惠教授也指出大家關注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替「語言的權力,權力的語言」總結。首先是在一個不對稱的權力結構下的概念,跨文化的流動歷程中,如何進行跨文化考掘學?費南山教授所提到的文學圖像做為概念觀念的多重中介的載體時,如何變成能凝聚情感或指導行動的工具?這是研究觀念時必須同時關注的面向。另外,語言與權力結構與行動者之間連結時,是否會形成一個意識形態正當化、合法化,以啟動認同機制的共同行動的可能?在劉紀蕙教授的發言中,特別提到具有權力關係的知識結構,其實內在經常是被殖民的,那我們又如何進行思想解殖?未來的研究者,必須關注話語權力合法化的修辭邏輯,此外,也需要關注具有權力關係整體的知識結構如何內在殖民的問題。做為研究者,必須洞悉背後的意義,並進行更深刻的批判、反思與思想解殖的過程,進而帶出一些新的可能與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