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周惠民
定價:新台幣 250元整
簡介:
1648年,西發利亞和約體系確立之後,西歐社會開始依據新的國際秩序理
論,發展
相互關係,逐漸形成近代國際體系,也建構19世紀以前歐洲國際社會的交
往準則。
隨著西力東漸,這一套新的體系與準則也隨之應用於列強國力所及地區。
19世紀以
後,歐洲的國際秩序開始衝撞以北京為核心的東亞天下體系。諸般抗拒無
效,中國
乃轉換心態,嘗試了解、學習,進而利用這套新的價值體系,與西方列強交
涉、互
動;其後更能利用國際法概念,詮釋國際行為,維護國家利益。台灣許多優
秀青年
學者對國際法議題深有興趣,組織團隊,研究中國與國際社會之互動,整理
1910到
1970年代間,各種事涉國際法的重大外事議題,並提出新的觀點。特印行
成書,以
饗對此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目錄
導論 i
應俊豪 1920 年代前期長江航行安全問題與中外爭執 1
一、前言 1
二、長江流域內戰與國際法問題 4
三、列強眼中的長江流域內戰:叛亂團體? 7
四、軍事戒嚴令與長江自由航行權的「爭執」 16
五、軍事戒嚴令與長江自由航行權的「妥協」 22
六、結語 30
王文隆 圍繞滿洲國成立的幾個國際法問題及其影響 35
一、前言 35
二、日本軍人對滿洲建國的規劃 36
三、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39
四、關於占領與後續軍事行動 42
五、推向滿蒙獨立之路 48
六、滿洲國建國及其後續 58
七、幾個爭議的要點 66
八、結語 78
蔡振豐 中國收管德奧使館衛隊及軍械之研究(1917-1922) 81
一、前言 81
二、中荷就收管德國衛隊與軍械問題之協商 83
三、無約國狀態下收管與安置德國使館衛隊 87
四、京津以外德屬租界之軍械收管情況 92
五、宣戰後收管德奧軍械引發的中荷衝突 97
六、從預籌提交公斷到「暫懸待決」的轉變 101
七、結語 110
張志雲 分裂的中國與統一的海關:梅樂和與汪精衛政府
(1940-1941) 113
一、前言 113
二、「中國海關特色」與「協力政策」 115
三、「中國海關特色的協力政策」的彈性(1940) 123
四、「中國海關特色的協力政策」的衝突(1941) 131
五、結語 141
蕭道中 聯合國戰罪審查委員會與中國戰罪政策的發展
(1942-1945) 149
一、前言 149
二、二戰以前中國的戰罪概念 150
三、聯合國戰罪會與中國戰罪政策的發祥 158
四、中國戰罪調查機關的建立 170
五、結語 179
任天豪 「正統」與「生存」的糾葛:中華民國對中共核武的
外交因應(1963-1968) 181
一、前言 181
二、核武發展狀況在兩岸政權中的意義 184
三、中共核發展對中華民國的威脅 188
四、中華民國對聯合國內核武議題的實際理解 192
五、1963 年《局部禁止核試條約》對中華民國的意義 196
六、非核武器國家會議的風波 199
七、非核武器國家會議對中華民國的真正影響 203
八、結語 207
附件: [febb473a5b25c3e9f4082848924e438d.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