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講座由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特藏文獻組編輯黃文德先生,藉由
豐富的簡報內容及針對國圖相關特藏資源檢索系統的示範操作,向同學展
示目前台灣所擁有的古籍資源以及數位化加值技術的應用程度。講座的主
題包括國圖的古籍及特藏資源、國圖數位化典藏技術的發展、目前國內外
相關學術機構數位化典藏技術的概況,以及國圖特藏資源檢索系統的類型
與內容等,充分展現國圖數年來經營數位人文典藏及館藏加值技術的成
果。
國家圖書館館藏古籍與特藏資源檢索與加值演講紀錄
一、時間:2016年3月9日(三)14時至16時
二、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330408教室
三、出席人員:(依單位人員排序)
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輯 黃文德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林妙蓉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王鍵泯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林奕宏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吳姿瑩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游輝彥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許筑婷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黃儀甄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黃鈺婷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蔡瀚緯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劉鎮宇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顏琳
四、紀錄:黃鈺婷
五、講者/主題:黃文德/國家圖書館館藏古籍與特藏資源檢索與加值
六、演講內容概要:
本講座由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特藏文獻組編輯黃文德先生,藉由豐富的簡報內容及針對國圖相關特藏資源檢索系統的示範操作,向同學展示目前台灣所擁有的古籍資源以及數位化加值技術的應用程度。講座的主題包括國圖的古籍及特藏資源、國圖數位化典藏技術的發展、目前國內外相關學術機構數位化典藏技術的概況,以及國圖特藏資源檢索系統的類型與內容等,充分展現國圖數年來經營數位人文典藏及館藏加值技術的成果。
在數位典藏技術發展的部分,主要分成「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TELDAP)」、「國家圖書館重要古籍研究資源」及「海外重要古籍研究資源舉隅」三部分。「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TELDAP)」是為了因應數位資訊時代的來臨,藉由發展數位人文典藏技術提升數位資源的質量,並提倡數位學習、加入國際潮流。自2001年開始,包括國圖在內的七個主要典藏機構分別依照計畫期程,對自有館藏進行數位典藏的工作,再透過提供網際網路及資料庫檢索的方式進行館藏加值,最後配合數位學習和館際合作的模式加強數位資源取用,目前整體計畫已在2012年之年底正式結束。數位典藏不僅能兼顧保護館藏與資訊取用的功能,也是充分展現館藏資源的優勢所在。
國圖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於1933年在南京成立。在中國大陸時期,國立中央圖書館大量蒐藏各類古籍與文獻,即使歷經戰亂遷徙、而後播遷來台,仍是致力於發展館藏,並於1966年改為今名「國家圖書館」。也因此,國圖擁有相當豐富的古籍與特藏資源,包括:漢簡、善本、普通線裝書、歷代寫刻及鈔校稿本、經文、金石與墓誌拓片、中西文古地圖、晚清期刊等萬餘冊(件)的古籍文獻,亦有來台之後蒐集之台灣版畫、明信片、日治時期文獻及名人手稿等。藉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TELDAP)的契機,國家圖書館亦開始針對館藏中的古籍及特藏資源進行數位化典藏,從將古籍進行微縮資料轉換、建置古籍影像檢索系統,到原件掃描及進行系統化編目。在具有初步成果後,國圖更積極尋求館際合作,以提供數位化技術的方式,與國內外擁有漢學古籍資源的典藏機構進行合作計畫。在合作進行他館館藏數位化典藏的同時,也可以享有他館館藏的資訊取用權,以補足數位資源的強度。
計畫實施至今,國圖已和數十典藏機構進行館際合作,針對漢學古籍與古文獻等館藏資源進行數位化典藏,國內機構包括:中研院臺史所、國立臺灣大學、中研院數位典藏計畫電子書庫等,國外機構則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閱覽室(Library of Congress Asian Division)、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East Asian Library)、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等。除了數位化典藏外,也針對數位化資訊建置相關書目(館藏)檢索系統及資料庫,以供資訊的儲存與取用;也因此,國圖之數位典藏的成果與技術發展可說是享譽國際。然而,即使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TELDAP)已經結束,國圖仍是致力於精進數位典藏的技術研發,以求在數位資訊時代亦能夠隨著科技的發展同步進化。除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TELDAP)外,國圖亦參與了國際敦煌計畫(IDP)、中文古籍聯合目錄(UCRBD)的系統平台開發等國際合作計畫,以持續和他館進行交流與進行宣傳。
第二部分,黃文德先生以國圖進行數位化典藏實務的經驗作為例子,呈現典藏機構實際進行數位化典藏作業和後續館藏加值利用的流程,並以數位化圖像展示國圖所擁有的古籍特藏資源。在進行數位化作業之前,必須針對待數位化的文獻進行評估及提調手續,接著依照嚴謹的使用規則和適宜的儀器將文獻進行掃描、影像編輯與建檔,而後進行校對、編目、將資訊寫入資料庫及檢索系統,方完成數位典藏的程序。之後,再經由檢索系統之資訊取用、提供相關參考服務與推廣活動、展覽及新資訊載體開發的方式進行多元的館藏加值,來達到同時保護館藏與推廣數位資源的目的,包括:電子書展示、行動載具閱讀、古籍圖像資料展示、資料庫的推陳出新等,展出的古籍與特藏資料則包括:《金石昆蟲草木狀》( (明)文俶繪,明萬曆四十五至四十八年(1617-1620)手繪底稿本。)、《李卓吾先生批點西廂記真本》((元)王實甫(撰)5冊明崇禎庚辰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元)至正元年(1341)中興路資福寺刊朱墨印本。)等,國圖亦從特藏中挑選優美的圖像做成明信片等周邊商品,以更親近參觀者的方式推廣館藏資源。
最後,黃文德先生透過現場操作及瀏覽資料庫同學展示國圖所建置或共享的檢索系統與資料庫。在自有館藏數位化資源方面,國圖建置了「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系統」、漢學研究中心相關專題資料庫(如「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等,館際合作之資料庫和檢索系統公共平台的部分則有:國際敦煌計畫(IDP)之資料庫、中文古籍聯合目錄(UCRBD)、「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等,對於館藏的加值與資訊取用相當便利;然而目前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古籍的數位化僅做到圖像式的掃瞄,全文的數位資訊建置及相關技術尚在研討當中,而有部分的特藏數位影像全文只能到館使用、並未對外開放導致使用者感到不便,以及新技術的持續探索等,則是在因應使用者需求為中心及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國圖所要面對的新挑戰。
七、活動照片:

【圖一、黃文德先生展示國圖典藏之古籍與特藏資源】

【圖二、同學專注閱聽黃文德先生簡介國圖歷史】

【圖三、黃文德先生示範操作「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