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近代中國檔案管理之變遷與發展> 學術活動> [活動] 104年10月田野調查與展示規畫工作坊講座紀錄(一)
最新活動計畫簡介研究群簡介學術活動
  近代中國檔案管理之變遷與發展


[活動] 104年10月田野調查與展示規畫工作坊講座紀錄(一)
2016-04-26
本次工作坊透過兩場主題講座,分別介紹民俗田野調查的特色與策劃檔案 展覽實務 等兩大主題,並企盼透過此次工作坊引導同學構思接下來將合作策劃的 「繞境」主 題展覽,結合校內師生專業合作策展,並幫助同學熟悉田野調查與規劃主 題展覽的 相關實務作業。

田野調查與展示規畫工作坊講座紀錄()

宗教與民俗調查基本問題

 

一、時間:20151114(星期六)910-12

二、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一樓演講廳

三、出席人員:詳如簽到單

四、紀錄:黃鈺婷

五、講座/主題:謝世維教授/宗教與民俗田野調查實務

 

六、講座內容紀要:

本次工作坊透過兩場主題講座,分別介紹民俗田野調查的特色與策劃檔案展覽實務等兩大主題,並企盼透過此次工作坊引導同學構思接下來將合作策劃的「繞境」主題展覽,結合校內師生專業合作策展,並幫助同學熟悉田野調查與規劃主題展覽的相關實務作業。

    工作坊上午場講座係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謝世維教授,解說進行宗教與民俗田野調查的實務內容與內涵,以及目前相關調查方法在台灣所遇到的施行問題,並列舉案例讓同學更加了解宗教與民俗田野調查實務如何應用。本講座主要分成田野調查的實務以及宗教與民俗主題調查現實狀況兩部分,並以田野調查的實際案例:「南鯤鯓代天府羅天大醮」與「北港武德宮百年大醮」兩項民俗活動作為範例解說。

講者首先介紹宗教與民俗主題田野調查的內涵與特性,加以說明進行田野調查前的準備工作和實務應用的注意事項。而後詳細介紹各類型的田野調查模式和性質。講者講說宗教與民俗主題田野調查在台灣施行的現況,則輔以數據與國外學說點出這類田野調查在台灣所遭遇的問題與挑戰,藉以提醒同學未來進行田野調查務必注意的事項;接著講者透過介紹與解析兩項田野調查的實例,幫助同學更加了解宗教與民俗主題田野調查的實際操作情況。分述各項內容重點如下:

 

(一)民俗調查的實務應用與內涵:

1.  事前預訂的事項:

(1)   界定民俗調查的主題。

(2)   蒐集與閱讀相關資料。

(3)   訪問相關人士:學者與民俗專家、當地人士、廟方建醮委員會等。

(4)   確定主題:包含訪問對象、地區、民俗活動等,特別注意慶典活動是否有延伸的子活動。

(5)   確定民俗調查的方法。

(6)   發展大綱:擬訂計劃書,包含調查目的、調查問題與綱要。

(7)   設計民俗調查路線:包含地點、時間、交通、距離,以及事先預查等,尤其是繞境路線要事先確認。

(8)   確定調查對象:包括時間、地點、場所與調查形式,同時要和調查對象建立關係。

(9)   安全事項、分組分工與準備調查工具。

(10) 注意現場調查的要點與訪問的態度。

 

2.  紀錄的形式:紀錄的形式可依目的及方法分成採訪、拍攝、翻製、測繪四種紀錄方式,無論是何種記錄方式,皆須嚴格紀錄時間與地點,尤其是在採訪祭典科儀的主題時,其時間與地點的安排皆有其特別的意義。茲就以下四項紀錄形式分述:

(1)   採訪記錄:藉由受訪者口述、操作或表演示範的錄製,所記錄到最直接的錄影、音紀錄,若再經嚴格的內外考證紀錄為文字稿,即為最忠實的田野調查紀實。

(2)   拍攝紀錄:針對現場實地的空間、建築聚落、造型藝術或是重要人物的攝像紀錄,包括靜態與動態的攝像。拍攝記錄必須注意放置器材和取景的角度,同時也必須事先了解祭典及科儀現場所有人事物擺置方位與位置所代表的意義。

(3)   翻製紀錄:經過收藏者同意,針對族譜、古籍、誌、圖稿、抄本、老照片等檔案資料進行翻印或翻拍。

(4)   測繪記錄:有關慶典祭儀的空間測量,以及宗教藝術品和祭儀用具的測量數據,並將現場調查的情形製成模擬簡圖或描圖等,除了可以補足攝像紀錄無法記錄到的細節,也能便於事後復原與查證祭儀現場空間與用具的寬廣數據及其方位所分別代表的意義。

 

3.  訪問與調查的方法:

(1)    民俗觀察與參與觀察

(2)    民俗活動紀錄與追蹤紀錄

(3)    個別訪問與深度訪談

(4)    問卷調查法

(5)    個人生命史調查法(口述歷史)

(6)    耆老訪談

(7)    譜系調查

(8)    物與文獻蒐集:文物資料與地方文物館

(9)    錄影與照相紀錄:紀錄片與老照片展

 

 

4.  準備訪問前的預備事項:

(1)   蒐集與整理資料:針對擬採訪的主題蒐集相關資料,包括檔案史料、受訪者背景資料、祭典科儀相關資訊等,藉以概括了解訪問主題與擬定企畫說明書。

(2)   選定調查之民俗題材:藉由所蒐集的資訊擬定明確的主題與調查範圍。

(3)   設定問題:針對採訪者的特性設定切合主題且具彈性的問題。

(4)   備齊裝備:確定訪問的形式準備適宜且充足的田野調查裝備。

(5)   實地調查:除了事先的查訪外,亦可利用地圖及衛星定位紀錄與建構空間示意圖,在展覽時可幫助觀眾了解空間方位與主題的連結性。

 

(二)田野觀察的內涵與方法:

1.  事前資料蒐集的意義:事前資料的蒐集除了受訪者的背景資料外,主要是為蒐集採訪主題的來源始末與相關史料,包括書籍、民間文書、文字資料、抄本、口傳資料(口述歷史)、廟宇碑文、史蹟遺址等。透過蒐集民間的檔案史料,除了可以了解庶民的史觀,也可作為歷史研究和教學的材料。

 

2.  田野觀察的內涵:田野觀察即對自然情境的觀察,研究者對於實地發生的行為或活動內容不做任何控制,而順其自然加以觀察記錄。當進行田野調查工作的時候,將隨即面臨身份角色的認定問題,田野觀察者的角色依照觀察者的參與程度可分為以下四種:

(1)   完全參與者:直接參與祭典科儀,紀錄者本身同時為觀察者與參與者,可直接獲得經歷與觀察資訊,缺點為無法在當下進行精細的紀錄模式。

(2)   觀察的參與者:經過受訪者同意而能體驗祭典儀式的過程,可直接紀錄觀察儀式的進行。

(3)   參與的觀察者:於祭典現場旁的客觀觀察者,可以多元的紀錄角度進行採訪。

(4)   完全觀察者:主要為客觀觀察紀錄與訪問的田野調查模式。

 

3.  田野觀察的意義:透過田野觀察,可以了解長期關注的調查主題,並且經過實地觀察記錄獲得所有經歷的過程與欲調查的資訊,也較能確保資訊的正確性,以避免口頭轉述或二手傳遞所造成的資訊錯誤與缺漏。另一方面,當受訪者的訪談進行較不順利時,亦可透過觀察來彌補訪談的不足。

 

4. 田野觀察的設計:

(1)   田野觀察的目標:必須是明確可見、有界定主題的對象。

(2)   田野觀察的情境:以自然、實地可接近的情境為佳。

(3)   觀察對象的時間選樣:分為連續性觀察與間歇性觀察,前者常為祭典科儀或某一活動的追蹤採訪,後者則通常是訪談。

(4)   選擇觀察記錄的方式:包括拍攝、錄音、田野筆記等。

(5)   預先排練:觀察員必須經過預先排練,熟悉觀察紀錄的順序、觀察重點與設備的使用,以及整體的觀察過程模擬。

(6)   分析與詮釋資料的方法:在觀察結束後整理與詮釋分析觀察資料,在分析上包括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在詮釋上包含客觀觀察與主題詮釋。

 

5.  訪談的方式:

(1)   非正式會話訪談法:訪談者並未事先預設問題,隨訪談情境與對話進行的內容隨時對受訪者提出問題,其優點在於可隨受訪者特性彈性調整訪談情境,並藉機獲得更為深入的資訊,缺點為訪談容易偏離主題或是資訊雜散,造成事後的統整較為困難。

(2)   訪談導引法:訪談主題與問題必須事先決定,但可隨主題所涉及的層面與訪談的情境進行順序調整,可使訪談過程兼具邏輯順序、深度與彈性,但仍有可能因資訊缺乏系統性造成事後統整的不易。

(3)   標準開放訪談法:事前決定所有問題與主題的固定順序,訪談者面對受訪者均以相同的問題順序來進行訪談,提問則以完全開放的模式進行,優點為可以控制訪談內容不至於偏差以及資料的系統性和一致性,便於事後的資訊整理,但因而限制訪談情境的自然度,使得受訪者降低透漏更有深入性和正確性資訊的意願。

(4)   封閉固定式反應訪談法:訪談的問題與主題除了是事先決定外,問題與答案通常是固定的選項,再讓受訪者從中選擇回答,此種方法通常用於問卷調查,便於事後資料的統整分析,但過於機械式的封閉調查情境可能會出現受訪者不願真實地回答或扭曲答案的情況

 

6.  訪談的事前準備:

(1)   擬定訪談大綱與日程計畫:確定訪談的企劃與細節,並做好相關應變措施。

(2)   聯繫受訪者:除了詢問意願與約定訪談時間地點外,也要事先告知欲訪談的主題與概括內容,必要時也須提供訪談問題供受訪者參考。

(3)   受訪者所有相關背景資料的蒐集與查證:可依照主題與受訪者特性,擬定合適的問題。

 

7.  訪談的注意事項:

(1)   事前做好所有的聯繫工作,不要隨意更改已事先告知受訪者的預定事項,並在訪談前一天再一次提醒受訪者關於訪談的時間與地點事項。

(2)   事先擬定的訪談大綱,在訪談進行中盡量不要偏離預定的訪談主題和順序。

(3)   盡量不要打斷受訪者談話,並適時記下所觀察到的重點與受訪者的肢體語言。

 

(三)宗教與民俗調查在台灣的現況與問題:

此為講座的第二大重點,講者主要運用相關統計資料搭配解說台灣宗教與民俗環境的特性,點出宗教與民俗主題調查在台灣所遭遇到的困難,並藉由分析兩項田野調查的實例:「南鯤鯓代天府羅天大醮」與「北港武德宮百年大醮」,來向同學更深入解釋台灣的宗教環境背景和特色,藉此啟發同學未來在設計「繞境」主題的田野調查時,必須注意和了解的重點。茲就講者講解與詮釋的部分,分述如下:

1.「宗教」一詞的定義:就東亞歷史而言,「宗教」這個詞語與概念是近一兩百年才從西方引進,最早是由日本使用,借以對應〝religion〞此辭意,在中國早期的典籍中甚少出現,也並非現今所指的意義;也因此,西方所謂「宗教」的定義,會產生無法完全概括亞洲宗教與民俗的情況。

 

2.台灣的宗教特性與調查方法的問題:台灣具有多神信仰、不具排他性甚而宗教混合(本土化)的宗教習俗,因此單以西方宗教的一神論概念(宗教行為、宗教教義、宗教歸屬三大明確性指標)作為調查方法,會容易產生不符現實的現象。而現今還持續發展出嶄新的宗教趨勢,即新興宗教與「秉持無神論但相信『靈性』」(no religion but spiritual)的族群產生,使得宗教與民俗相關主題之量化調查更加不易。

 

3.道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

(1)  道士受聘於地方祠廟為其舉行醮典,成為當代道教儀式調查的主要項目之一;然而,台灣的道教有其本土化的特性,而不完全是正統的道教傳統。可以思考的問題在於:道教儀式為地方祠廟提供了什麼樣的服務?這類儀式與正統的道教傳統有什麼關係?地方神祇與贊助人士在這類儀式服務中的參與情形與所獲得的利益為何?以及地方祠廟是否必然依賴這類服務,抑或是有其他選擇?

(2)  道教學者之理解:過去在台灣、香港、福建所做的醮典調查多由道教學者完成,他們除了關注到醮儀式細節與象徵外,也會注意神明屬性的意義,尤其是地方神祇在此類儀式中的參與程度。他們發現在此類建醮儀式中,地方神祇的位置時常是「附屬」而非核心,例如在儀式中地方神祇時常不列席於齋醮壇場、而是被安置在壇場外的鑒醮壇。專業學者往往傾向站在道教的立場解釋,因道教是一個龐大的共享系統,或者提供了「儀式結構」與「神學體系」,雖然能將地方神祇信仰納入其中,然傳統上還是要按照神譜與天朝的祭儀模式排列神祇。

(3)  社會史家韓明士(Robert Hyme)則從地方信中與社會菁英的觀點來解釋此類地方廟宇所舉行的醮典特性,即:道教(官僚模式)與地方信眾與社會菁英(個人模式),兩種模式的參與者與神祇並存同一場域,卻不必然相互隸屬或具互動關係;透過此類理論,可將道教的儀式分成主要兩大類,前者為道教齋醮(懺願),後者為地方醮典(獻祭)

4.台灣道教的類型與特性:

(1)道教的發展與世俗性:自宋代以降,道教快速世俗化並與民間信仰結合,對彼此的信仰傳統與儀式皆造成影響和變化(地方儀法的道教化和民間神祇崇拜的道教化)。自明清開始,已開始出現專為地方神祇或民間信仰出現的道教科儀。

(2)台灣主要的道教科儀系統:北部(包括中部閩籍)為正一派,特性為度生不度死,可呈現出台灣宗教儀式融合的特性;南部(包括中部福佬籍)為靈寶派,民俗儀式上兼行度生與度死。就道教傳統的修行部分,台灣沒有類似全真教系統的「出家系統」(真正皈依三清之伙居道士),僅有在家修行者,也因此無法以狹義的道教傳統來定義台灣的道教徒,通常是以進入道教科儀領域及系統的信徒可相對被視為「道教徒」。

(3)呂錘寬依照功能與類別的不同,將台灣道教分為三大類:拜神類法事、除煞類法事(如醫療)與拔亡類法事(如做功德)。有一說為「疾病是從文化產生的」,也因此宗教祭儀對於身心狀態的安撫功效通常為民俗活動非常重要的一環。北部正一派通常以拜神類和除煞類法事為主,南部靈寶派則以拜神類和拔亡類法事為主。

(4)根據北部道法總集《莊林續道藏》,又可將道教儀式分成三類:金籙(五朝醮事)、黃籙(午夜喪事)與小法(閭山神霄小法)

(5)道教科儀的基本要素:大致上依照儀式進行的順序,包括驅邪、潔淨、請神、朝禮、獻禮、發奏、誦經、懺禮、醮禮,其中由於道教極為重視懺悔與倫理,所以在懺禮的部分會格外隆重與謹慎。

 

5.  案例解說一:「南鯤鯓代天府羅天大醮」

(1)南鯤鯓代天府羅天大醮係以南部靈寶教派醮儀為主,但融合羅天大醮的傳統特色,例如保留羅天大醮「醮(祀神)、齋(度亡)」同時舉行的傳統,可以視為地方信仰道教化的現象。

(2)傳統上羅天大醮必須請出一千兩百分位(),惟南鯤鯓代天府未建立聖真牌位,而是以一百份疏狀與一百零八幡作為代表並表示這個祭典為羅天大醮;此外南鯤鯓代天府有另外為了羅天大醮所編頌的《羅天妙經》,可以看到傳統道教與地方習俗結合的情況(本土化)。可以注意的是,列位眾神中仍保有宋代的神祇與神譜。

(3)南鯤鯓代天府羅天大醮的地方特色:除了南鯤鯓代天府所舉行的羅天大醮是以靈寶派醮儀為主,還包括「天師主醮」的部分由於台灣的天師真傳者未定,因此改以頌《天師寶懺》代替;「王爺靈幡」除了百狀聖位亦增加了五府千歲靈幡;在科儀程序中另外安排了「各殿獻酌」的儀式,依序於醮壇(代天府)、青山寺、凌霄寶殿、萬善堂行禮酌獻,以此回應當地信仰傳統。然而在儀式內壇排列上,代天府卻將三清神像置於該廟地方主神之前,產生矛盾的現象。不過從以上的特點可以看出,道教科儀傳統雖已延續千年,仍極具靈活性,能多方調整以適應民間信仰與地方習俗,並能回應地方傳統的要求。

(4)其他特色:透過觀察斗燈和主醮首,可以知道在這場祭儀中出資最多的有力人士,其在地方上的實力以及在祭儀中所代表的意義。還有內外壇的布置以及外壇的桌筵藝術(如宴王與看桌藝術等),都是值得採訪的重點。

 

6.  案例解說二:「北港武德宮百年大醮」

(1)從北港武德宮百年大醮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空間排列的意義對於民俗信仰的重要性。北港武德宮百年大醮的主要壇場共分為五大壇,包括三清壇(主要壇場)、三界壇(包括天師壇)、禮斗壇場、鑑醮神明、外壇,各壇的形式與擺置皆有其民俗上的意義。

(2)主要的祭儀儀式係於三清、三界和禮斗壇場舉行,鑑醮神明與外壇則屬於武德宮神明主壇、各地進香神明安置、宴王和民俗表演的場域,從中可以看出地方神祇在此祭儀中屬「附屬」的地位,但在內壇的擺置為中三清神像是分散擺置並顯露出地方主神神像,頗有呼應地方信仰的特質。

(3)其他地方特色:百年大醮的地方特色主要展現在於外壇,包括炸醮的儀式、豎立燈篙以上告天聽及昭示普渡、道士係著明代朝服而非清代,以及融合傳統意義和現代多元的空間利用,如外壇之觀音壇()、玄天上帝壇()、財神壇(西)、福德壇(),依照方位意義讓當地神祇的祭壇包圍整個壇場場域,並在場域中進行所有的科儀和民俗活動等,一定程度上代表尊敬地方信仰和傳統,同時也提供民俗表演者和桌筵藝術發揮的絕佳場域。

 

 

 

七、活動照片:

 001.jpg

                                     講者開場介紹主題

002.jpg

                                講者解說展示範例

003.jpg

                     講者介紹台灣道教儀式類別與講座現場

004.jpg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