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近代中國檔案管理之變遷與發展> 學術活動> [活動] 104年1月「檔案修裱實務工作坊」活動紀錄(一)
最新活動計畫簡介研究群簡介學術活動
  近代中國檔案管理之變遷與發展


[活動] 104年1月「檔案修裱實務工作坊」活動紀錄(一)
2015-04-20



一、時    間:2015120日(星期二)10時至17

二、地    點:國立臺灣圖書館 圖書醫院

三、出席人員:(依單位排序)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王立勛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王琪寬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李佩珊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陳在眉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陳虹竹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郭姿妙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許蓀咪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生        楊博捷

四、紀錄:陳在眉

五、課程內容:

圖書醫院環境介紹

手工漿糊製作

       顯微鏡操作

針錐定位實做

 

 六、活動紀要:

        本次檔案修裱實務工作坊自2015120日至22日於國立臺灣圖書館舉辦,邀請館內臺灣圖書醫院內志工老師為學生教授手工漿糊製作、托裱實做與文獻修復等課程。

         120日課程內容分別為圖書醫院環境介紹、手工漿糊製作、顯微鏡操作與針錐定位實做。

 

(一)圖書醫院環境介紹

        臺灣圖書館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於1915年創館之初即設有「製本室」專責圖書資料的修裱與裝訂工作。多年來該館歷經多次更改館銜與其行政隸屬,於此期間,原「製本室」亦改稱「裝訂室」,持續進行圖書修補與整理之工作。2007627日,「臺灣圖書醫院」於館內正式成立,盼承臺灣圖書館長久以來之圖書修護歷史,並承接更先進的保存觀念與修護技術,將圖書維護的觀念推及全國各地。


        目前臺灣圖書醫院(即臺灣圖書館之裝訂室)位於臺灣圖書館5樓,工作坊首日由志工吳老師帶領學生熟悉圖書醫院之環境與設備。裝訂室占地約55坪,陳列中式藥品、西式化學藥品與各式紙張,除了保存日治時期的圓背機、民國60年代的鉛字燙金機等傳統機具外,尚有近年陸續增購之各式設備與儀器。




書機介紹


(二)手工漿糊製作

        由志工賈老師帶領學生製作手工漿糊,手工漿糊的製作方法又分為煮糊與沖糊兩種,皆是小麥澄粉(即無筋之小麥粉)與純水以約1415之比例調製而成。

  煮糊法是將純水與澄粉均勻加熱,在加熱過程中須不停攪拌以免漿糊燒焦,同時為了避免破壞漿糊之分子結構,須以固定方向來攪拌,以免結塊。在漿糊呈現半透明狀時,即為完成。

  沖糊法則是先以純水將澄粉拌勻,再直接以熱水沖兌澄粉,以同方向快速攪拌成透明糊狀即可。

  漿糊製成後,再透過細紗網、棉袋等工具過濾掉結塊的部分,便可放涼備用。製成的漿糊要使用時可再放入棉袋中加入純水搓揉,此動作為「洗糊」,因應不同的材質加入不同量的純水,便可洗出不同濃度的漿糊。


學生進行煮糊練習


(三)顯微鏡操作

  志工徐老師展示顯微鏡下各種不同澱粉之結構,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米澱粉與小麥澱粉之大小各有不同,小麥澱粉中也有大小顆粒之分,志工徐老師透過科學方法將兩者分離,並更進一步研究在兩者之中何者更適合用來製作漿糊。學生們亦透過生物顯微鏡與立體顯微鏡來觀察化學纖維紙、楮皮紙、棉等不同材質的結構,而透過旋轉偏光片,便能觀察到澱粉上出現的十字形狀。


分離過後之大小顆粒小麥澱粉


(四)針錐定位實做

   該課程是由館員徐老師教授學生針錐定位的方法,錐定位是用來方裁畫芯,使畫芯能夠裁切為四角皆為直角且上下、左右兩條對邊平行相等的四邊形。

        進行針錐定位的第一步須先找出定位邊,此邊為後續裁切的基準,定位邊以該邊附近有畫芯中最不能裁切處(如題名、落款)為佳,以直尺壓邊後裁切。

  裁出定位邊後,虛折畫芯(中間不可壓出壓痕)使定位邊與平行邊首尾對正,用針錐在平行邊兩端紮出針孔,可掀起一角確認紮針處是否沒有偏差,而後以尺對齊兩個針孔,壓邊後裁切。至此,已完成一對平行邊,接下來將尚未裁切的對邊虛折,以同樣的方式定位裁切。


針錐定位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