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日期:110年11月5日(星期五)至11月6日(星期六)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7樓羅家倫講堂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
協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近代史研究中心、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中心
【2021年10月27日11點更新】
感謝各位學人的支持,報名系統人數已達21位。
為配合防疫政策,控管與會人數,報名系統將提前至10月27日中午12點結束。
謹此公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項和平建議,也為二十世紀的國際秩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傳統著重權力均勢、大國結盟彼此抗衡的舊式外交思維,受到集體共同安全的新外交思維的挑戰。一戰後新外交思維的主要重點之一,在於推動裁減武器裝備,組成國際聯盟,仲裁國際糾紛,消弭強國之間恐怖平衡,避免陷入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與戰爭衝突。此外,訴諸公開外交,反對祕密協議,同時尊重民族自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擴張與瓜分併吞,也是新外交思維的其他重要元素。
然而,新外交思維卻未能走得太遠,持續受傳統舊外交思維的侵蝕,不過十餘年的光景,軍國擴張與侵略路線亦重新復辟,再度激化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歷經無數軍民人員的死傷,二戰結束後,人們痛定思痛,希望延續與復興一戰後的新外交思維,並檢討過去得失,籌組新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強化制裁能力,約束挑釁者,以化解國際矛盾,防止世界戰爭的發生。可是,好景不常,美蘇對立的冷戰局勢隨即於焉開展。雖然冷戰最終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兩大陣營之間的軍備競賽與恐怖平衡,仍然不脫過去舊式外交思維的窠臼。數十年後,隨著蘇聯解體,美國獨大並發揮其世界警察職能的背景下,美式理想構築的新秩序與外交思維似乎有了更大的契機,可以放諸四海皆準,全球化、去民族主義化浪潮也成為人人熟悉的詞彙。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的成功與經濟實力的驟長,開始挑戰美國霸權,在「修希底斯的陷阱」矛盾下,又再度醞釀的新一輪的霸權爭奪與對抗衝突。
在上述新外交與舊外交相互交替變奏的大歷史下,本研討會規劃三個主題、六個場次的研討,希望透過檢討過去一百多年的國際關係發展,反思在新舊外交思維交替的過程中,國際局勢的發展與變化。
報名請上
活動報名。場地座位有限,懇請報名者務必確定出席。
為製作簽到表,校外人士請於報名系統上惠填所屬單位,若未填具者將致電確認後方完成報名,謹此敘明。
配合防疫,婉謝現場報名。敬請有意參加之學人,事先完成報名作業。
同時請與會學人配戴口罩,並於入場前配合量測體溫。
體溫超過攝氏37.5度,或有明顯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者,將婉拒入場。

2021年11月5日(星期五)第一天議程
|
時間
|
場次
|
時程內容
|
13:00-13:20
|
報到
|
13:20-14:10
|
開幕座談:
外交史研究的
回顧與展望
|
主持人
|
與談人
|
周惠民
|
蕭道中、應俊豪、任天豪、王文隆、許峰源
|
14:10-14:20
|
休息與大合照
|
14:20-15:10
|
專題演講
|
主持人
|
演講人
|
主題
|
劉維開
|
唐啟華
|
陸徵祥與中國的「舊外交」與「新外交」
|
15:10-15:20
|
休息
|
15:20-16:20
|
第一場次
公開外交思維下的國際互動與多方協調(一):
中華民國的外交活用
|
主持人
|
發表人
|
主題
|
評論人
|
劉維開
|
蕭道中
|
維護傳統或開創新局:沈昌煥與1961年聯合國蒙古人民共和國入會案
|
黃宗鼎
|
任天豪
|
強身健體惠民國——中華民國化體育於外交的思維開展與歷程
|
16:20-16:30
|
休息
|
16:30-17:30
|
第二場次
公開外交思維下的國際互動與多方協調(二):
戰後臺灣的國際文化交流
|
吳翎君
|
楊子震
|
戰後臺灣童軍運動中的國際交流──國民創出與視野開啟的鑲嵌
|
林果顯
|
鄭巧君
|
星光雲集──從亞洲影展看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及國際交流的歷程
|
2021年11月6日(星期六)第二天議程
|
時間
|
場次
|
時程內容
|
08:30-08:50
|
報到
|
08:50-09:50
|
第三場次
平等互惠原則下的民間交流與商業活動(一):
中華民國與東南亞的關係
|
主持人
|
發表人
|
主題
|
評論人
|
周惠民
|
應俊豪
|
「殖民」與「惠民」的變奏:沙潔福與中英印關系
|
黃文德
|
許峰源
|
政經分離、技術惠民:中華民國維繫與開拓臺泰關係的努力(1972-1978)
|
09:50-10:00
|
休息
|
10:00-11:00
|
第四場次
平等互惠原則下的民間交流與商業活動(二):
條約與經貿關係背後的國際現實
|
廖敏淑
|
王文隆
|
平等互惠下的不平等:圍繞《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討論
|
洪紹洋
|
戴振豐
|
日中台經貿問題台日之交涉(1962-1972)──以日圓貸款協定為中心
|
11:00-11:10
|
休息
|
11:10-12:10
|
外交史研究新史料與新趨勢
|
張力
|
王文隆、許峰源、陳立樵
|
12:10-13:10
|
午餐
|
13:10-14:10
|
第五場次
大國強權政治下的武力對抗與權力均勢(一):
戰間期日本活躍的年代
|
張啟雄
|
朝野嵩史
|
「溥儀出宮」與日本公使館的庇護舉措(1924-1925)
|
呂慎華
|
林亨芬
|
日本出兵西伯利亞期間與北滿馬賊的接觸、衝突及強權政治
|
14:10-14:30
|
茶敘
|
14:30-16:00
|
第六場次
大國強權政治下的武力對抗與權力均勢(二):
冷戰的醞釀與氛圍
|
許文堂
|
黃家廉
|
強權開惠與中國維民的糾結:從1945年中國接收東北受挫看新舊外交的體現
|
楊凡逸
|
陳立樵
|
中華民國與伊朗外交關係的維持與挑戰(1957-1971)
|
張齊顯
|
袁興言
|
冷戰中的燈塔:以台海外島地區為例
|
16:00-16:10
|
休息
|
16:10-17:00
|
總結討論暨閉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