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情勢與政治格局,往往反映出一國之宏觀政策與微觀思維,即便是在各種不同的學術研究中,如涉及國家議題,必不可免除國際因素的考量;國家在面對決策艱難之際,往往需尋諸歷史借鑑,站在前人成果之上,以啟新格局。所謂的外交史,正反映出以國家作為主體的決策單位,對涉外事件種種考量、協商、談判、甚至針鋒相對的過程。或許古並不為今鑑,然而,作為臺灣學術的其中一環,外交史究竟應該如何回應中國、日本、歐美等諸多研究者的觀點?如何凝聚出一條屬於臺灣外交史研究者的理路?以研究方法論,外交史實非新研究趨勢,臺灣與外國學界交流已久,卻似未有一個供給國內研究者凝聚討論、並與域外研究者得以直接對等交流的機構單位;有感於海內外對檔案史料運用與國際關係探討趨勢所然,臺灣學者必須建構一套清楚的外交史研究理路;相較於個體戶單打獨鬥,未若以群體戰方式展開自我與他者對話。一群擁有共同史學熾忱的青年學者,決定組成「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群」。(註1)
傳統外交史紮根於檔案,而其運用多國檔案對照為開展的研究特性,使學人備感外交與國際地位關係之深切,立足臺灣,放眼世界,拓展海內外對話並回應、接受挑戰,乃勢不可免;因此,幾位深感於與國際接軌之迫切與責無旁貸的研究者,本諸對外交史的熱愛,亟欲奠定以檔案為基礎的實證研究,並連結海內外青年研究者,於2010年2月4日首度在臺北東區集結,組成「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群」,是為「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前身。(註2) 團隊運籌約莫一年以後,與國立政治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合作,於2011年1月27日舉辦「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青年學者的探討」研討會初試啼聲,並獲中心協助,將論文集於次年5月出版為《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註3) 自此奠定研究群於每年年初召開年會與會後出版論文集之定式。
自成立以來,組織名稱多次變易,乃因應成員研究格局而調整:「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群」第一次討論會後,引發學人響應,入會者亦有以清代外交政策為專業者,遂易名團隊名稱為「外交史青年學者研究群」。(註4) 推展至今,團隊運作已進入第五年,自2012年研究群納入「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之子計畫以來,在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支持下,已先後舉辦「國際法的詮釋與運用」學術討論會(2012年2月3日)、「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學術研討會(2013年2月1日)、「衝突、糾紛與中國外交的形塑」學術研討會(2014年1月24日)、「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學術研討會(2015年1月30日),並出版論文集《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註5) 、《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註6) 、《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註7)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註8) 。(註9)
2015年,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的「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正式邁入五年。1月30日舉行年會,以「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作為中國外交史學術研討會的討論主軸。從國際秩序中各類衝突與紛爭與中國對外交涉為切入點,希望透過學術討論將微觀與宏觀的歷史關懷,藉由外交史研究呈現於世人眼前。
團隊近年來之努力成果,已逐漸證實中國外交的面貌之所以有其特色,是因其不只透過仿效西方,努力成為「文明國家」此一單一脈絡,而是有著處理內政與外務等各種不同面向交流的集合。故會議設計以「外交與涉外」為主題,除討論中國在正式的、官方的外交中,可能包涵的「現代化」部分,也將探討涉及世界外交模式與中國之間的調適狀況,藉此討論在官式外交之外,各國透過多元管道或型態,對其在華實際狀況的調整與因應,並以此理解近代中外關係史的多面性。由於不完全鎖定於外交史習用的上層、菁英式角度進行研究與書寫,故可借用大寫H(History)和小寫h(histories)的概念,試圖增加臺灣之外交史青年學者研究的視野及貢獻,是為所謂「大歷史」與「小歷史」。本屆年會設計「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題旨,並非只針對各篇論文議題軸線而論,亦標誌邁向新年度團隊之學術研究關懷所在。
自2011年以來,團隊每年皆於年初召開學術研討會,今年會議規模之大,共有80多位各界專家學者與會,實為空前。文章數量與性質上,本次學術研討會計有11篇專論發表,在數量上與往年接近;2014年的12篇、2013年度的9篇,穩定的發表數量顯現團隊在整體的運作上已臻成熟。這11篇文章,依序從「雙邊關係」、「人物經驗」、「組織機構」、「周邊事務」四個面向進行深入討論。換言之,即自前揭四個面考察各類外交互動對中國產生的大、小效應,從而檢視近現代中國面對國際,如何發揮縱橫之術,化干戈為玉帛,以及解決外交問題之道。
研究群一路歷經顛躓起伏、而漸次奠定基礎,宛如習武之人從馬步開始紮根,方得晉身武術之門一般,數年磨歷,日積月累,團隊運作以來,陣容逐次擴大:自成立伊始的9人開始累增,(註10) 平均每年皆有1至3位不等的新成員入會,至今團隊成員已達25人;(註11) 創始成員的研究成果以及學術版圖已有大幅進展,而團隊並不以此為滿足,欲精益求精,繼續深耕臺灣外交史研究的園地,並求在與同儕、與不同世代切磋中,欲繼續推廣外交史研究、更上層樓;本次年會已是團隊的第五次年度成果展示,亦將如過去一樣,期待透過學術討論凝聚臺灣的外交史研究成果、開拓與國內外各界的交流,並著力於凝聚以臺灣為核心的中國外交史研究,形塑學術特色,以待與國際對話。
目前團隊成員如下
姓名
|
職稱
|
計畫參與時間
|
尤淑君
|
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102年至今
|
王文隆
|
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
|
100年至今
|
王慧婷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
104年至今
|
任天豪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100年至今
|
安 德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
103年至今
|
呂慎華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兼任助理教授
|
100年至今
|
林亨芬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
103年至今
|
林能山
|
國家圖書館國際合作組編輯
|
104年至今
|
侯彥伯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
102年至今
|
張志雲
|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員
|
100年至今
|
張齊顯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
104年至今
|
許峰源
|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
100年至今
|
陳立樵
|
英國倫敦皇家哈洛威大學歷史系博士
|
103年至今
|
陳冠任
|
劍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
103年至今
|
陳群元
|
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
100年至今
|
黃文德
|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
|
100年至今
|
黃家廉
|
國立莫斯科大學歷史系廿至廿一世紀俄羅斯史組博士生
|
104年至今
|
楊凡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約聘教師
|
100年至今
|
楊子震
|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100年至今
|
蔡振豐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歷史科專任教師
|
100年至今
|
鄭巧君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
104年至今
|
蕭李居
|
國史館協修
|
100年至今
|
蕭道中
|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
100年至今
|
應俊豪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
100年至今
|
戴振豐
|
維多利亞實驗高中歷史教師
|
100年至今
|
註1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群簡介〉,《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年),頁xi-x。
註2 許峰源,〈國際秩序變動下的中國外交史研究〉,《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頁iii。
註3 2011年入會新成員有:呂慎華(時任國立中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張志雲(時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楊凡逸(時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楊子震(時任日本筑波大學兼任研究員)、蔡振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蕭李居(時任國史館助修)。
註4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主編,《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年)。
註5 周惠民主編,《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
註6 周惠民主編,《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註7 唐啟華等著,《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註8 關於研究團隊成立過程與運作,詳參許峰源,〈「外交史青年學者研究群」的成長與蛻變〉,《國史研究通訊》,第4期(臺北,2013年6月),頁88-94。
註9 2010年2月創始成員有:
王文隆(時任中央研究案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任天豪(時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徐浤馨(年生)(時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博士後)、許峰源(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陳群元(時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講師)、黃文德(時任國家圖書館編輯)、蕭道中(時任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應俊豪(時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戴振豐(時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群簡介〉,《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頁x-xiv。
註10 2015年團隊成員計有(以下按姓名筆劃排列):
尤淑君(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文隆(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王慧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任天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安 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呂慎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兼任助理教授)、林亨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林能山(國家圖書館國際合作組編輯)、侯彥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張志雲(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員)、張齊顯(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許峰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陳立樵(英國倫敦皇家哈洛威大學歷史系博士)、陳冠任(劍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陳群元(浙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黃文德(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黃家廉(國立莫斯科大學歷史系廿至廿一世紀俄羅斯史組博士生)、楊凡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約聘教師)、楊子震(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蔡振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歷史科專任教師)、鄭巧君(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蕭李居(國史館協修)、蕭道中(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應俊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戴振豐(維多利亞實驗高中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