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學術活動> 翻譯的現代性──跨界國度的文學與文化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翻譯的現代性──跨界國度的文學與文化
2015-06-30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頂大團隊「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於2015 年6月5號星期五於政大百年樓一樓演講廳舉行「翻譯的現代性」 工作坊。邀集本校 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副教授吳佩珍與崔 末順、助理教授紀大偉,以及外校教授郝譽翔、王婉容、劉正忠、王君琦等研究團隊成員發表,計有七場演講。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團隊主持人陳芳明表示,所謂翻譯的現代性,並不只是語言方面而已,還包括從後殖民觀點來看文化。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社會,並非是完全從帝國那邊複製過來,而是經由殖民地的文化脈絡所轉化而成。另一方面來說,在台灣現代文學的觀念裡,新批評理論就是受翻譯影響,王文興在六○年代即提倡慢讀精讀與細讀,可以說由西方文化擷取了許多思想。翻譯的現代性,也就包含開放與如何接納新事物的心胸。

001_2.jpg

工作坊一開始,即由本校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吳佩珍進行演講,她指出在台灣一講到殖民的問題,最直接可能會聯想到我們和日本的關係。在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那麼身處於今天的台北市,就可以去思考當時日本殖民的地標與痕跡。比如說圓山大飯店原本是「臺灣神社」,裡面拜的是一八九五年日軍上岸的時候,日本明治天皇的皇叔,叫做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以殖民性並不是隨著帝國遠去而消失的,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遺跡。

002_2.jpg

接著本校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崔末順指出,寫實主義也就是以事實和現實做為基礎,這是近代文學的基本精神。在一九二○年至一九三○年期間,普羅文學則以寫實主義為基礎發展起來。這時期的普羅文學,主要討論的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問題,牽涉到民族主義、民族運動和社會階級等等。此時社會主義的勃興,以及第三國際的成立,也就是追求殖民地的解放。

003_2.jpg

同所的助理教授紀大偉在演講時則提到,若是談論到台灣同志文學,第一個想到的就會是白先勇。在一九六○年代以來至二十一世紀,他可以說是同志文學的代表性人物,不過同志文學有著多元的同志文本,而非學界討論台灣同志文學時只專注在幾個作家身上。而以前同志要以文學做為發生的管道,或多或少因為戒嚴時期高壓統治的緣故,以文學做為抒發是相對安全的事。此外,同志文學也包含了文學與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在一九八○年代,同性戀與家庭關係的衝突浮現在文學作品上,同時同志文學也多為書寫情慾追求,這和台灣社會日漸開放與解嚴有關。

到了下半場,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劉正忠指出在戰後初期,譯詩來自日本、英國、美國和歐洲等等。上海的現代派是戴望舒等人,台北現代派則以《現代詩》季刊為首。譯詩對詩刊的重要性,在於詩論必須要有例證。這時期包括《創世紀》詩刊有葉笛翻譯日文詩作,而藍星詩社則走英美派。

004_2.jpg

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王婉容從後現代應用戲劇出發,她認為從劉大任和姚一葦以來,開始使用在地素材來展演。而應用戲劇的重點在於體現資本主義的都市化、多元族群與被殖民歷史等等。如在香港則有住宅問題、新加坡有老人問題、家庭倫理價值以及馬來人、印度人、華人多元族群下的衝突問題。回到台灣的老人劇場,則可以保留生活記憶。這方面的後現代意義在於突破現代性,以及體現多元文化的混雜,更顯示出自我的主體性,並追求大眾與草根文學,進而融和傳統,創造更多公共展演空間。

東華大學英美系語文學系副教授王君琦以台語電影為專題演講,她說明台灣戰後因為新國片匱乏,提供廈語片及粵語片進口的空間。接著歌仔戲的電視化,也促成台語電影的興起。到了一九六○年代,隨著台語流行歌曲的風行,台語電影進入高峰期。

005_2.jpg

隨後,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郝譽翔以魯迅早期的翻譯為題,指出從魯迅一九○三年翻譯《月界旅行》到一九○九年的《域外小說集》,能夠看出晚清「新小說」轉變到五四現代小說的脈絡,而文學家的心態也從客觀科學到主觀個人,所探討的議題則包括西方物質文明及民族種性等等。

006_1.jpg

工作坊結束前,陳芳明認為,不論是大如國族的議題,小如個人的層面,都可以和美學形式息息相關。他更期望已執行四年多的「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團隊,在出版了團隊第一本專書《殖民地與都市》之後,繼續朝第二和第三本專書努力。而這次的工作坊,便是團隊階段性成果的最好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