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網站導覽
粉絲專頁
YouTube頻道
政治大學
中文
English
標題
全文
標題
查詢
Previous
Next
中心訊息
最新消息
關於中心
組織章程
徵才公告
出版品
專書
中國遠征軍與
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計畫
計畫介紹
107年學術活動
108年學術活動
成果發表會
中華文明的體與用
研究計畫
易數藝術:商道與史識的對話
蔣中正總統檔案
事略稿本出版計畫
計畫介紹
新書發表會
事略大講堂
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
計畫介紹
104年學術活動
105年學術活動
106年學術活動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計畫介紹
史學現代脈絡下的中國史書寫──以唐宋變革議題為中心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現代中國宗教的形塑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明清中國社會變遷與其當代遺產
從影像看二十世紀中國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
現代中國與國際體系
近代中國檔案管理之變遷與發展
短期研訪學人
現代中國的形塑:成果發表系列活動
《中華民國發展史》
撰寫計畫
研究團隊
計畫介紹
學術發展
政治與法制
經濟發展
社會發展
文學與藝術
教育與文化
廣宣活動
學術會議
中華民國發展史大事記
書寫你我小故事‧刻畫百年大歷史
中國近現代資料檔案中心
介紹
中華救助總會檔案
蔣中正先生講座
活動緣起
102年
103年
關鍵年代系列工作坊
難忘的關鍵年代:1945-1949
八二三砲戰
故宮文物南遷
黃金檔案──1949年黃金運臺解密
政大八十八週年
校慶活動
中華救助總會數位檔案資料庫啟用典禮暨座談會
國際冷戰研究團隊籌組工作坊
摶風講座
「現代中國的形塑」
人文通識
課程介紹
課程預錄影片
《中外關係史》期刊
發刊詞
徵稿稿約
寫作格式規範
編輯流程
編輯委員會
合作交流
學術單位
學術網站連結
近現代史中外文網站
聯絡我們
聯絡資訊
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
學術活動
>
[工作坊] 2014.06.20「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工作坊會議報導
|
計畫簡介
|
成員介紹
|
學術活動
|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工作坊] 2014.06.20「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工作坊會議報導
2014-07-30
現代中國的形塑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103年6月20日 (五) 工作坊
前言
本次工作坊的主題,聚焦於文學與歷史、視覺藝術的跨領域對談,透
過文字的力量追溯史學研究的脈動與美學藝術的深究。本次邀請韓國
近代史學者吳炳守以及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劉亞蘭副教授,分別
針對韓國自由主義與近代東亞的接軌,以及「崇高」(sublime)一
詞從修辭學進入美學的意涵進行講述,並由本團隊成員崔末順及王君
琦與之對談。
韓國自由主義與東亞
韓國和臺灣在美國主導的冷戰格局中被編入到「自由亞洲」地區的核
心,實行政治、軍事、文化冷戰。因此,其關係作為一個歷史共同體
在聯動的地區單位中明確顯現。本講通過冷戰時期韓國的自由主義接
近這問題。在韓國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相結合,以自由民主主義形態表現。但是,
它以冷戰反共體制下的冷戰自由主義為前提被接收和制度化的。它與國際上的冷戰
有密切聯繫。當今,圍繞韓國自由主義的爭論或許是冷戰自由主義解體的現象。
在東亞,自由主義是實現「近代」的手段與目的。首先,自由主義一般從保護
「個人」的利益、自由、權利出發,以對國家權力的限制為基本。立憲主義、法治
主義、三權分立等的民主主義的核心原理是實現這樣自由主義的限制國家理念的手
段。第二,自由主義以政治多元化為前提。它以個人的選擇為自由,指向對個人良
知與思想多樣性的尊重與寬容以及多元文化。一般來說「跟社會的整合」,「(普通
選舉權的實現)代表 」, (政黨結成的自由)「組織性反對」為民主主義的必須要
素。通過普通平等選舉權,實現人民的政治參與,並與政黨結成的自由一起實現反
政府、反體制的政黨體制的時候,可以說民主主義得到實現。但是,從當時的冷戰
結構中,韓國的自由主義具有「政治空間的理念封閉」與強大的國家(軍隊、員
警、法制)為特徵的典型的「冷戰自由主義」。同時這樣的冷戰自由主義的克服過
程就是韓國自由主義的歷史。
韓國自由主義從其傳統、展開過程到未來展望上一直與東亞離不開,正如東亞
近代經驗一樣。冷戰自由主義的歷史經驗更是如此。作爲比較與聯動的東亞視角的
用處也在這裏。其基本用義在於批判以冷戰爲媒介的有力的國家主義,並有助於建
構更能客觀理解現實的思考框架。
從「康德崇高」到「女性崇高」的策略與意涵:以幾個視覺作品為例
「崇高」(sublime)這個詞彙經歷多次複雜的轉變。從早先的修辭學到18世
紀的一個重要美學概念,在康德(Kant)的詮釋下,進一步影響席勒(Schiller)及
其後的浪漫主義美學。然而這個美學概念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因為怕跟政治上的集
權主義發生關聯,故曾經沉寂一段時日;直到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在1970年代再次關注康德美學,尤其是崇高概念和前衛藝術(avant-
garde)之間的關係,崇高這個議題才又開始受到注目。近年來,當代藝術結合科技
發展,對觀者產生的某種心理驚嚇,也讓當代藝術家再次回到崇高這個主題上。
另一方面,崇高這個主題,從18世紀柏克(Edmund Burke)在討論美與崇高
概念比較時,便已經對這兩個辭彙加上強烈的性別象徵於其中,而這個性別象徵亦
被康德所沿用。因此,崇高這個概念作為一個美學辭彙,始終離不開其中所包含的
性別議題,故使得當代女性主義者對崇高議題也展現出高度興趣,並對此抱持著強
烈的批判態度。而「女性崇高」(feminine sublime)這個概念便是在這個背景
下,所發展出來對18世紀以降的康德崇高概念的一種批判結果。
本場演講前半段討論康德崇高的基本意涵,並釐清女性崇高對康德崇高的批判,
說明「女性崇高」反對康德崇高有關主體和自然之間的支配關係,認為需要重新反
思我和自然/他者之間的關係,改以豐富多元的對話溝通關係,重新開啟我和自然/
他者的互為主體性。後半段,再藉由李歐塔對前衛藝術「無法呈現」與崇高概念的
關連,以及梅洛龐蒂對塞尚繪畫所分析的「等值」交換系統,試圖論證出我與對象/
自然/他者之間具豐富差異的互為主體性關係,作為女性崇高的進一步說明。最後並
透過弗里德里希的【漫遊者】,對比出泰寧的【生日】和李錦繡的【容和、相待、
彩虹曲】這兩名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具體說明「女性崇高」在視覺藝術上所呈現的
多元策略。
結語
本次工作坊圓滿落幕,團隊成員們也在會後晚宴上與教授及來賓繼續學術話題,充
分完成跨領域的交流與對話。本團隊未來將藉由例會、工作坊以及年度研討會,持
續致力於文學與藝術間跨界與重疊領域的探索,並邀請不同的學者加入對談,激盪
出更多火花。
Copyright© 2023政大人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