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學術活動> 102年12月20日(五)「近代史觀與公共性」研討會會議報導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102年12月20日(五)「近代史觀與公共性」研討會會議報導
2014-02-26

會議資訊
「近代史觀與公共性」研討會,是由陳芳明老師所主持的「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 與 跨界研究」團隊所舉辦。   日期:2013/12/20星期五 時間:09:30~17:30 地 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文學院/山上校區)一樓會議廳

  本會議由政治大學頂尖大學計畫「現代中國的形塑」之「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
化與跨界研究」之團隊所舉辦。「現代中國的形塑」計畫旨在探討辛亥革命以降,
中國與亞洲地區的人文思想、社會組織、政治制度與實業建設之演變,並分析各領
域或各群體的轉型,及在「現代中國」形塑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分析、討論
其中轉型的緣由、各階段的特徵及影響外,此計畫也深入討論中國與西方在觀念、
制度、組織等各領域的互動,並反思未來中國在全球化脈絡下的方向,歸結中國得
以自足自立於精神上、結構上,世界內的內涵。本團隊以文學與藝術為中心,討論
其所包含之現代轉化與跨界。在傳承與轉型之間,台灣文學與藝術對於二十世紀的
中國,既是挑戰,也是突破。本團隊此次將嘗試從台灣的視角出發,思索文學與藝
術的各個領域上與中國近代史觀、新文學運動可相互銜接、或可探詢其中關係的部
份,開啟與計畫主題「現代中國的形塑」有更為貼近的論述。
  此次會議本團隊共八位成員教授發表其於102年裡的研究成果。大會名稱訂為
「近代史觀與公共性」,意在探討在近代史觀與公民社會的參與下,臺灣與中國文
學能有如何的對話空間。會議中王婉容從90年代的臺灣戲劇的美學轉向談起,她認
為1987年解嚴以後,小劇場運動頓時失去政治反抗的動力,小劇場創作轉向了多元
弱勢社群發聲,台灣歷史的追尋與重建以及美學的再創新開發的多線創作主軸上。
其特色可說是融合了後現代和後殖民的文化思潮,並展現出台灣90年代多元社會
中,努力追求自身文化主體性的特質。
  劉正忠則將討論視角放在中國與臺灣1940、1950的漢語詩學上,他敏銳地指出
「現代漢詩」的發展雖僅百年,但風貌繁複。在固有傳統與與外來資源的交相衝激
下,已形成多場域、多源流、多系統的發展。惟既有的研究大多以主義、流派、社
團與運動為線索,畫出畛界,分別考察。如大陸學者常以1930、1940年代為一研究
區塊,探討漢語現代主義詩學的勃興。而台灣學者則常關注1950、1960年代的現代
詩運動,較少往前進行溯源。因此他在論文中將深入討論常被忽視的1940、1950漢
語詩學。至於崔末順則從臺灣與韓國文學史中的現代主義出發,論文中透過觀察既
有的各文學史專書如何討論及評價五、六○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來針對現代主義的
相關問題進行討論。並為了更加客觀地把握台灣文學研究的歷史條件,也同時舉出
與台灣具有類似歷史經驗的韓國文學例子,作為比較和參照的對象。畢竟在西方現
代主義思潮的傳播時期和接受經驗上,兩國文學具有相當程度的共同性。
  會議的第二場次則轉到女性文學和女同性戀文學上,充分顯現同性議題和女性
議題所激發出的文學在公共議題上的發展。紀大偉檢視了1970年代文本所再現的女
女關係,指出這些文本中的要角是一組又一組相依為命的女女組合,而不是一尊又
一尊自我完滿的女同性戀主體。他討論的討論文本眾多,包括歐陽子(1939-)的
短篇小說<素珍表姐>(1969)、白先勇(1937-)的短篇小說<孤戀花>
(1970)、李昂(1952-)的短篇小說<回顧>(1972)與<莫春>(1975)、
玄小佛(1951-)的長篇小說《圓之外》(1976)、蕭麗紅(1950-)的長篇小說
《桂花巷》(1977)以及郭良蕙(1926-2013)的長篇小說《兩種以外的》
(1977)。可以看出其強大的企圖心,而其討論的「組合」除了指地理的同居,也
指心理上的歸宿。
  邱雅芳則透過施淑青的文學轉加以論述施氏的近代史觀。她強調1997年完成了
「香港三部曲」之後,施叔青為她的香港情愛找到文字歸宿。但隨後她並沒有稍作
歇息,而是立刻回眸故鄉,企圖再以十年來擘造另一部更為切身的歷史小說「台灣
三部曲」。從鹿港到台北,然後負笈紐約再遷移香港,最後回歸台灣,施叔青的人
生地圖不斷移動,讓她有多元跨界的視野。施叔青的美學追求,經歷過現代主義、
女性主義,以及後殖民主義的思想洗禮。是以她的文學轉折,並不是驟然完成的。
  在本研討會的最後一場,吳佩珍以〈北白川宮征台疑義與明治「敗者」史觀〉
為題,敘述日本領台五十年間的研究史觀無異是沿用明治維新之後薩長兩藩所主導
的「勝者」史觀。也因為如此,面對當時統治者「日本」的認識不僅平板同時一元
化,在後殖民研究論述上過度單純化日本近代的「國族主義」,對日本領台五十年
間在台日人的文學框架建構,基本上均被視為以日本宗主國為主體的「日本」史觀
的「國民文學」。然而重新省視日本統治期的在台日人文學主導者,便會發現多為
東北「敗者」集團出身者或者與東北地域有極深淵源者居多的歷史事實。而王君琦
則從台語片出發,討論其中的全球現代化。她認為在歷史與政治因素的影響之下,
台灣、香港、中國及南洋星馬地區電影之間無論是映演、發行還是製作,至少在
1960年代以前都有直接、頻繁的流通與往來,因此若從以國家為單位基準的「國族
電影」(national cinema) 來概念化有其侷限,在電影史的書寫上,若只從國
家主權管轄疆界為範疇的內部其變遷展開討論,會容易導致史觀上的偏頗。因此,
對於歷史複雜的兩岸三地而言,跨地性可以不受「跨國電」以跨越國家、地理政
治、語言疆界爲定義的限制,尤其以市場經濟而言,電影的製作、發行、映演和接
收經常是在地方與跨地方的層次、而不是國家的層次上展開。
  在這一場本團隊年度最重要的發表會中,我們的計畫成員各有不同的研究專
長,而我們以「近代史觀與公共性」為題串連起各篇發表論文。對於「現代中國的
形塑」這個計畫主題來說,「近代史觀與公共性」不僅標誌了一個歷史性的意義,
更因為這個歷史軸心連結起戰前的中國與戰後的臺灣,而這亦為一個解釋「現代中
國形塑」的論述方法。這一場研討會成功地示範了跨領域的龐大計畫之討論方法,
也為本團隊開啟在接下來的年度裡一個可供前進的激勵。也期望能在後續的研究
中,更密切或具特殊性的挖掘「現代中國的形塑」的深層意義與內涵,將臺灣的在
地研究與現代中國作一相應的對話與交融。
會議海報


附件: 會議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