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演講]2013.03.27李天綱專題演講--發現江南民間宗教
 2013-07-02 |
演講日期:2013.03.27下午3-5時 演講地點: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330211室 主要針對“金澤鎮”的宗教現象進行報告,稱該地為江南民間宗教的標本。 在2005年發現金澤鎮,該地“橋橋有廟,廟廟有橋”,而有“橋鄉”之名。於2007年,則有“廟會”見證。只是在“文革”中“廟廟有廁所”,“文革”後“亂建小廟”。
The Discovery of Folk Religion in Jiangnan
DATE: 2013/03/27 VENU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BaiNian Building Conference Room 330211 LECTURER: Professor Tian Gang Li from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ligio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ORGANIZER: Center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rofessor Tian Gang Li reported the religious phenomena in “Jinze Town,” suggesting that the place was the typical example of folk religion in Jiangnan. “Jinze Town” was discovered in 2005, and it was known as “The Hometown of Bridges” because of its unique bridge-temple culture. In 2007, temple fairs testified to the town’s significant religious position. An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gradually developed its special temple-restroom culture, and small temples had also become ubiquitous after the social-political movement.
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宗教研究所教授的李天綱,也是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基督教史。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協助唐振常先生研究上海史。歷任三藩市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法國人文科學院、哈佛燕京學社、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學系、香港城市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兼任美國三藩市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心、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所、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專著:《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文化上海》、《人文上海》、《大清帝國城市印象》、《馬相伯與近代中國思想》(英文)等,論文:《跨文化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十七、十八世紀的年代學》、《<天主實義>與<孟子字義疏證>》、《早期天主教與明清多元社會文化》等。
李天綱此次演講主題為發現江南民間宗教。主要針對“金澤鎮”的宗教現象進行報告,稱該地為江南民間宗教的標本。在2005年發現金澤鎮,該地“橋橋有廟,廟廟有橋”,而有“橋鄉”之名。於2007年,則有“廟會”見證。只是在“文革”中“廟廟有廁所”,“文革”後“亂建小廟”。
現在的狀況則是有“公廟”三座以及“私廟”無數。這也是類似方志所謂“秩祀”的“私祀”。那麼金澤鎮信仰是什麼:所有廟宇,除“頤浩禪寺”外,都屬於“祠祀”,應歸“儒教”。
所謂祠祀包括有楊震廟、東嶽廟、猛將廟、二爺廟、城隍廟(府、縣行宮)、五路神、關帝廟、文昌神。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神祗存廢標準》(1928)已經被廢大部分祠祀,“科學、民主”、“新生活”之後,祠祀在江南一直保存,而且在轉化。
另一個值得考慮的是金澤鎮儒、道、佛三教關係:以頤浩禪寺與楊震廟為例,“血祭”和“素祭”,“人鬼”和“禪修”,“道教”和“佛教”,“演智的困惑”。在金澤鎮的多元信仰氛圍下,沒有信徒重視儒、道、佛的區分,官員、香客、僧侶都不想分,只有學者有先入之見。
金澤鎮政府對於這些寺廟的態度為:無可壓抑的信仰;需要落實的政策;可資利用的財源;正在回歸的權利。大陸官方和學界劃分“信仰”和“宗教”,金澤鎮祭祀屬於“民間信仰”。民間宗教如何回歸江南人的信仰生活。
對於江南民間信仰的前景,最主要為三教的轉型。佛教成功轉型為楊文會、太虛的“佛教復興”和“人間佛教”。道教所遇到的挫折為陳攖寧在上海的“仙學”。另一方面,官方斷然廢除祠祀,但是卻依然在民間維持。圍繞“香汛”和“社會”、“居士”、“護法”,“廟會”也在演變。而金澤鎮的“佛教分會”、“鬥會”,都屬於都市宗教的一部分。
江南民間信仰的未來,是會長期存在,不會消亡,並且因為年輕人、企業主、黨員、基層幹部介入,而使得“香頭”年輕化。另一方面,民間信仰透過合法化的途徑,一方面被基層佛教協會吸納為佛教;另一方面道教擴大神譜,在城隍、天后之外,吸納原來的祠祀。
附件: 李天綱教授講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