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宗教的形塑 「2013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研討會
會議時間:民國102年12月6日(星期五)~民國102年12月7日(星期六)
會議地點: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五會議室
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大量抵達東亞國家後,除了建立西方宗派的教會以外,另外出現了許多當地信徒自己創立的教會(如教會聚會所、真耶穌教會、靈糧堂、三自教會、與其他大型自主教會)。這些本土教會在神學、基督教倫理、敬拜儀式、組織管理、宣教策略、和宗派關係上,常常與西方宗派有顯著的不同。固然有些本土教會有如曇花一現,但是許多本土教會由於比西方宗派教會更能適應當地的文化風俗傳統,因此擴展迅速,不但超越西方宗派教會,甚至到西方國家擴展其教會。
隨著時境的變遷,中國大陸、臺、港、澳以及海外華人社會的華人本土基督教會,在1980 年以後都面臨了教會內、外環境的大變動。教會外在環境的變動,主要是中國大陸經濟的改革開放,並且鬆綁過去對於宗教的嚴格控制。臺灣則經歷了政治民主化以及各種宗教的興盛。華人本土基督教會的內在環境變動,則是教會領導團隊的大幅度世代更替。面對著這些教會內外環境的大變動,這些本土基督教會是否或是如何在神學、基督教倫理、敬拜儀式、組織管理、宣教策略、和宗派關係上,再一次的做出重要改革,以致影響他們現在教會的特色與教會成長上的差異?這是本次研討會所欲探討的核心議題。
「2013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研討會於102年12月6日、7日於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五會議室舉行。邀請黃正雄副司長、華人宗教中心基督教研究室主任蔡彥仁教授、以及周復初教授主持開幕儀式。並於會中邀請來自中國以及美國,以基督教研究為專長的多位學者與會發表文章,美國南衛理大學帕金斯神學院新約教授溫司卡、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晏可佳、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麗敏、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段琦、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邢福增。國內學者則包括了中央大學榮譽教授周復初、長榮大學神學院院長莊雅棠、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曾慶豹、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李信毅、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王惠姬、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劉遠城、天主教輔仁大學全人中心助理教授周偉航、以及陸軍專科學校共同科助理教授陳小雯。各自針對本土化神學、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本土靈恩運動、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教會聚會所之神學、教會聚會所之宣教以及基督教之社會參與等議題發表其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台北市召會也來多位長老與傳道人,以及多位以基督教研究為主題的博碩士生,餐與本次會議,一同為這場會議增色不少。
時 間
|
講 題
|
主講人
|
評論人
|
主持人
|
0900~0945
|
報到、領取資料
|
0945~1000
|
開幕式:華人宗教中心基督教研究室主任蔡彥仁教授、
周復初教授、黃正雄副司長
|
1000~1200
|
第一場 本土化神學
|
1.經綸、神化、人的靈
|
周復初
中央大學榮譽教授
台北市召會長老
謝仁壽
Asia Research
Center研究員
|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神學院
副院長
|
蔡彥仁
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教授
|
2.王明道與中國福音派的政治神學
|
溫司卡
美國南衛理大學
帕金斯神學院新約教授
|
3.本土神學的詮釋學輪廓
|
莊雅棠
長榮大學神學院院長
|
蔡彥仁
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教授
|
1200~1400
|
午餐、休息
|
1400~1600
|
第二場 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思想
|
4.莊子「心齋」與倪柝聲「得勝的生命」探討
|
陳小雯
陸軍專科學校
共同科助理教授
|
查時傑
臺灣浸信會
神學院教授
|
周復初
中央大學榮譽教授
台北市召會長老
|
5.本土基督教會與西方差會在宣教上的差異之探討:以教會聚會所與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宣教發展之比較為例
|
劉遠城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6.本土基督教神學中的「孝」德
|
周偉航
天主教輔仁大學
全人中心助理教授
|
莊雅棠
長榮大學
神學院院長
|
7.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及哲學探討─以倪柝聲的成聖觀與儒家內聖外王比較為例
|
鄭伊芳
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
1600~1615
|
中場茶敘
|
1615~1800
|
第三場 本土靈恩運動
|
8.從南陽靈歌看中國基層基督教的本色神學特點
|
段琦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
趙星光
東海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
趙星光
東海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
9.靈恩初臨台灣:以真耶穌教會在臺發展為例
|
王惠姬
亞洲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劉麗敏
北京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副院長
|
10.全球五旬節運動視野下的真耶穌教會
|
葉先秦
神召神學院兼任教師
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生
|
2013年12月 7日(星期六)
時 間
|
講 題
|
主講人
|
評論人
|
主持人
|
0900~1030
|
第四場 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
|
11.從晚清鄉土天主教民的婚喪儀式看中西文化的熔融
|
劉麗敏
北京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
張世忠
中原大學
教育研究所
特聘教授
|
郭承天
政治大學政治系、
宗教研究所
合聘教授
|
12.本土型膜拜團體初探:以全能神為例
|
晏可佳
上海社會科學院
宗教研究所所長
|
13.當代上海海歸基督徒的社會參與
|
王琳
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
文學系僑教與海外華人
研究組碩士生
|
郭承天
政治大學政治系、
宗教研究所
合聘教授
|
1030~1045
|
中場茶敘
|
1045~1230
|
第五場 教會聚會所之神學
|
14.倪柝聲之釋經原則初探
|
劉偉倫
台北市召會傳道人
董牧群
台北市召會傳道人
|
晏可佳
上海社會科學院
宗教研究所所長
|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神學院
副院長
|
15.倪柝聲的三一神觀
|
盧正五
台北市召會傳道人
|
16.評論倪柝聲對「得勝者與被提」之觀點
|
張世忠
中原大學
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曹乃玲
台北市召會傳道人
|
溫司卡
美國南衛理大學
帕金斯神學院
新約教授
|
1230~1400
|
午餐、休息
|
1400~1545
|
第六場 教會聚會所之宣教
|
17.從《人生的奧祕》談倪柝聲到李常受的救恩觀與召會宣教特色
|
李信毅
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劉秋華
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碩士
|
吳國安
臺灣浸信會
神學院教授
|
蔡瑞益
臺灣浸信會
神學院院長
|
18.倪柝聲「地方教會」思想與在台灣的實踐
|
姚蘊慧
中國文化大學
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
曾慶豹
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教授
|
19.台灣召會聚會所社會參與之研究:神學與教會組織之因素
|
張證豪
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
1545~1600
|
中場茶敘
|
|
|
1600~1800
|
第七場 基督教之社會參與
|
20.割斷與普世教協的關係—護教反共下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
曾慶豹
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教授
|
郭承天
政治大學政治系、
宗教研究所
合聘教授
|
王成勉
中央大學
歷史學
研究所教授
|
21.中共建國初期吳耀宗的神學再思(1949
-1954)
|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
|
王成勉
中央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教授
|
|
李茂榮
文藻外語大學
吳甦樂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
段琦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
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