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教授是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的教授,學術的專長領域為藝術史、文化史、宗教史,由其專攻台灣佛教的領域。
台灣有史時代不到四百年,可是四百年間統治者迭經變異,因此他的文化的變貌是非常豐富的。當代的宗教圖像主要的是在寺廟,所以基本上追溯台灣的宗教藝術,就得探索台灣的寺廟。台灣的宗教如果以大體來講有三大類,第一類原民信仰;第二個外來的西洋文化,荷蘭西班牙人統治台灣的時候帶來基督文化;第三類是漢人的宗教信仰。漢人的宗教信仰分為五大系統:第一儒教,就是我們孔孟的哲學;第二是佛教;第三是道教;第四是齋教;第五是民間宗教。
日治時期寺廟的建築共相,建築的格局,漸漸不受清代封建意識的限制,所以逐漸脫離封建的束縛。到戰後初年,一度復原成封建制度的清朝的那個式樣。本場演講主要以圖像顯示寺廟建築如何走出傳統框架的式樣,同時跟諸位解釋傳統的框架是什麼,還有他從哪裡走出來的。第一部分,展示道觀及宮廟,在第二個階段,展示純粹的佛寺。
本次演講主要談論的是台灣在日治時期到解嚴前後,台灣的宗教藝術,以佛教為中心,考察其宗教藝術發展的轉變。
臺灣歷史四百年中,因為統治者迭經變化,也使得臺灣的藝術有著多重的變化.宗教圖像因為主要是在寺廟,在清朝人進入臺灣之前,臺灣的宗教主要有五大系統,如果以分類而言分為三大類:深具本土特色的原民信仰;荷蘭及西班牙人統治臺灣時,帶來的基督文化及基督教信仰;以及漢人的信仰.其中漢人信仰又分為五大類:儒教,道教,佛教,齋教,以及民間宗教.就儒教的圖像而言,主要著重於建築式樣,沒有孔子塑像而只有牌位.佛教在進入清代之後逐漸增加,有七寺八廟,代表漢人進臺灣墾拓的痕跡.清朝時代純粹的道教十分稀少,只有一二間宮觀,往往已經與民間信仰融合.齋教在乾隆年間一直到日治晚期,由福建渡海進入臺灣,有龍華派,金幢教,以及先天派.一直是臺灣宗教的主軸,直到皇民化之後才沒落.民間宗教是臺灣最興盛,信仰人口最多,寺廟數字涵蓋面最廣,祭祀神祇的數量也最多.
此場演講,以圖像顯現出,在清朝統治後期到日治時期,數量最多的民間道場以及佛教的寺,寺廟的共相以及建築格局,如何走出清朝封建制度傳統框架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