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學術活動> 99年7月23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會議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99年7月23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會議
2012-09-11
本次例會由呂紹理老師進行主題報告。呂紹理老師提出之後研究構想與過去研究的成果。

呂老師先闡述清代帶入西方曆法、計時單位及計時工具,其趨勢為時間單位細微化與計時工具體積微小化。自中華民國成立後,採取新時間系統,即標準時間採用,在社會學研究多將時間視為規訓身體的工具,然地域集中在城市地區,難以窺見其他地區的新時間系統互動。時間討論分數層次,其一為時間對身體馴化以及因共同時間系統產生出的社會秩序,小群體各有不同規律,而由國家頒訂的時間系統串連起來。其二在社會心理學研究關注各個小群體因不同時間系統產生出不同社會秩序、社會網絡及認同,其三為孤立社會秩序透過網絡交互作用的摩擦與磨合,特別是火車時刻表出現,使空間所造成的時間分疏化有互動機會,再者亦須注意網絡形成對時間感與空間感的變化,即速度感與生活節奏。時間系統亦影響節慶與國民形塑、國家統合。再者時間研究對生活經驗如何串連、過去記憶的安排方式以及國家在教育中介入,探討一般人的生活經驗記憶結構。由於時間研究極為廣泛,必須對空間限制,將研究類型化為沿海與內陸城市的比較,特別是鄉村的時間系統建構,然必須視資料情況而定,如農村調查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