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學術活動> 101年4月27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例會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101年4月27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例會
2012-09-04

呂紹理老師演講中(右一)Teacher Lu Shao Li Giving her Speech (First one on the Left)

本次例會由呂紹理老師報告〈臺灣作為日本帝國的生態邊界〉,自日治時 期日本殖 民統 治者以臺灣為邊疆與生物交換的角度,探討日本殖民統治者引入新品種所進行之 實 驗試 種及其影響。

April 27, 2012 Regular Meeting on The Shaping of daily lives in modern China
2012-05-29 This regular report is concentrated on Teacher Lu Shao Li’s topic on “Taiwan as The Ecological Boundarie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Teacher Lu Shao Li talks on the Japanese experiment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how such experiments have impacted Taiwan.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15室
Venu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 Tao Building, Room 340
415

日本人之所以在台灣試種許多植物,係因他們覺得台灣乃其邊疆。因台灣處溫帶與熱帶交界處,兼有兩種氣候下的植物,使日人視之為邊界。
日治台灣的生物交換之例:
一、 甘蔗:
(一) 荷蘭人把甘蔗帶來台灣。
(二) 最早是種竹蔗,在1896-1920年由日人引進、種植夏威夷玫瑰竹蔗,1920年遭病蟲害,日人遂引進、種植爪哇大莖種(1920-1950),於1930年代又遭病蟲害。1947年,國府引入南非NCO310。
二、 水稻:
(一)1896-1920年代,日人在1300餘種在來米中選出200餘種合乎日本需求者,以之與日本種米雜交育種,1926年培養出中村種(蓬萊米),旋遭稻熱病。為能抗更南方的炎熱氣候,1936年培育出台中65號,即今日蓬萊米之祖。
三、 甘藷:
(一) 在台發展澱粉工業、發酵工業所需。
(二) 1937年,全台有200種,中央研究所農業部自日、美、中等地引入品種交配改良。
四、 纖維作物:如因戰時需求引入黃麻、因對南國的想像引入椰子。
五、 油脂作物:如於30年代自四川引入油桐。
六、 觀賞植物:如櫻花。

日本殖民者基於十九世紀發展出的生物技術,將台灣當作實驗基地,中農所即基地前哨,透過農會將其成果散佈全台。但這帶入了病蟲害,亦導致了台灣生態的重組,固然豐富了台灣之生態多樣性,但生產開發經濟方面之作物有集中化趨勢。這又影響了土地開發,如在台灣之邊陲即台灣東部土地在1940年代隨台拓而開發,成為一新的生物交換基地,可謂雙重邊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