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學術活動> 101年2月24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例會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101年2月24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例會
2012-09-04

蘇碩斌老師演講中/ Teacher Su Shuo Bin delivering his Speech

本次例會邀請到蘇碩斌老師演講〈畫得跟真的一樣:民間肖像畫及人物寫 實概 念〉,探討自日治時期以來,臺灣民間流傳至今的祖先肖像畫及其在光學科技發 展下的社會文化意義。

February 24, 2012 Regular Meeting on The Shaping of daily lives in modern China
2012-05-29
The meeting invited Teacher Su Shuo Bin to talk on the topic “folk portraits and realistic concepts of man”. The meeting focused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aiwanese ancestral portraits and paintings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nder the inspection of optical technology.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15室

Venu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 Tao Building, Room 340
415

臺灣民間一直存在不同畫法的肖像畫市場,至少包括傳統的工筆丹青重彩畫法,以及本文主要討論對象的炭精擦筆畫法。炭精肖像畫大約出現在1900年代前後,是近百年來臺灣民間供奉祖先遺容的最盛行肖像畫類型。以現存畫作的特徵來分辨,丹青重彩肖像畫人物皆著正式服飾,多與清朝士紳家族有關,且依官階等級品式描繪,畫法是以工筆勾勒後再施以丹青重彩描繪色彩。相對的,炭精擦筆肖像畫則幾乎都是未著官服的一般人物,畫法是以炭精筆(conté)為主要工具,以素描的基礎技法加上層次堆疊與反覆擦揉,將畫中人物光陰影變化模製至極似相片效果。
這兩種肖像畫的不同技法並非一脈相承的線性相關,而是一種跳躍。其間的關鍵,就是20世紀期透過中國及日本間接影響臺灣的「攝影術」。民間肖像畫在日治時期臺灣以來的生產與消費,不僅有其廣為大眾接納的格套構圖、又具有允許客製微調的修補畫技兩個重要特質。總歸來說,最終是攝影術帶進光學理性寫實並展現其社會用途,使得肖像畫在迎合社會認知下,改換了新的畫技。炭精畫這種高度模擬光影的畫技因而誕生,卻恰好轉換、調整了攝影嚴格光學理性寫實下缺乏人文世界的模糊與彈性的問題,致使中國講求神似、期望理想的思維傳統得以重新附身在攝影寫實之上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