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學術活動> 101年1月13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例會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101年1月13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例會
2012-09-04

吳奇浩博士報告中/ Dr. Wu Qi Hao Delivering his Report Findings
本次例會由吳奇浩博士報告其博士論文《洋風、和風、台灣風──多元雜揉的台灣漢 人服裝文化(1624-1945)》,探討自荷蘭時期至日治時期之臺灣漢人服裝文化的 演變及其因素。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15室



April 25, 2012 Regular Meeting On The Shaping Of
Daily Lives In Modern China



2012-04-25

明鄭時期,建立了較完整的制度與社會體系,所以我們在這時候出現了各個身份、職位的服裝,到了清代,文獻常可以看到說台灣人穿得非常奢侈,而且這奢侈是種擴散的情形,且清末有了追求時尚的現象,其原因,第一個是經濟因素,跟原鄉習慣也有關係。但從檔案,如淡新檔案、刑科提本裡面也可以找到台灣人服裝的材料,發現台灣人也有穿著很樸實的一面。日治時期,大量的洋服出現在台灣社會,從1910年代開始,男性剪辮與女性放足。從剪辮以後男性就大量開始穿起洋服。女性要到1930年代才開始流行穿洋服。1906年櫟社詩友的合照,這可看出在剪辮風潮前,這些詩友都是穿著長袍或對襟式服裝,日治時期叫台灣服,都穿著台灣服且留著辮子。1937年一般女性穿著洋服。台灣服在面對這樣大量的洋服競爭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被捨棄,它的款式還不停做變化,在1910年代由寬版走向合身,那時是台灣風跟洋風雜揉在一起。1920年代男性的服裝。除了洋風之外又多了和風。當時台灣社會所穿著的衣服,洋風、和風、台灣風多元雜揉。台灣服除了在外型上轉變,在性質上也發生變化,在日治時期,台灣服比較會出現在婚喪喜慶的場合,這時候它的傳統文化的性質是被突顯出來的,我們可看到部分台灣人將這套台灣服當作是立場的代表,是反殖民的象徵。官方對台灣服的態度,初期到中期都沒有干涉,但是到了後期之後,就是皇民化運動推動,開始鼓勵穿和服,至少穿洋服不要穿台灣服,官方一直推廣的和服和改良服,在日據時期的普遍度是滿低的。另一種是制服,1940年後,由於戰爭的需要,開始頒定統一的制服,這時男生、女生的制服大致上都比較統一。教職員穿的就是當時頒行的文官制服。


The regular meeting this month has invited Dr. Wu Qi Hao
to talk about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on "Western Trend,
Japanese Trend and Taiwanese Trend─ multi-hybridity of the
Taiwan Han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from 1624 to 1945”. The
meeting explored on the evolution and the factors of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Han Chinese from the Netherlands
colonial period to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Venu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 Tao Building, Room
340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