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學術活動> 100年9月7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例會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


100年9月7日 形塑現代中國的日常生活例會
2012-09-04

陳玉箴老師報告中 Professor Chen Yuzhen reporting
本次例會由陳玉箴老師就Mark Swislocki所著“Culinary Nostalgia: Regional Food Culture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Shanghai”一書 進行閱讀報告,而後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樓340415室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s Daily Lifestyle: Workshop
September 7, 2011


Report by Professor Chen YuZhen

This meeting is hosted by Chen YuZhen, focusing on
Mark Swislocki’s "Culinary Nostalgia: the Regional Food
Culture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Shanghai".
It consists of a book report followed by a round table discussion among the
participants.


Venu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 Tao Building, Room
340415

Culinary Nostalgia就是懷舊飲食,扣的主題就是地方食品是如何興起並成為一個受關注的現象,但整本書以上海為重心,從明清一直到後毛時期,看上海地區食物有什麼特別的發展,與其都市經驗有什麼互動過程。從1976年改革開放後,一些地方性飲食文化,像揚州菜、東北菜,這樣的餐廳廣泛地開設起來,在上海也是如此,其實是一個相當顯著跨歷史時期的現象,以飲食懷舊來稱為這樣的現象,作者對其定義是,有目的的藉由食物喚回另一個過去的時空,讓當地的居民感到文化認同並強化傳統的榮耀感。上海在明清是個園林城市或花園城市的地方,像水蜜桃是一個特產,而上海人以此感到榮耀,地方性的特色,扣連到個人、地方、區域的認同。作者以這種食物的approach來討論regional的認同,與當地人生活經驗有很大關係。我本來在做臺灣菜的發展,有很多相似地方可以討論。現在如果講到西方,很多人都會連結到美國,或頂多歐美,但像日治時代可能就不是這種情形,我感到好奇臺灣怎樣看待西方這概念怎樣進入臺灣社會與其形象有過哪些轉變,但這種連結產生是什麼時候?有過什麼變化?一個社會人,怎樣去接觸,怎樣看待、接受的過程?很多西方事物是透過日本人,我形容是透過折射的西方,我跟這本書作者有點類似是從特產與餐廳去討論,現在具體在做的是從牛乳開始,在臺灣社會,比方說從藥變成補品再變成營養品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