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學術活動> [工作坊]2012.12.16「民族研究的方法論與研究方法」工作坊會議摘要/ 2012 Annual Workshop “The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of Ethnic Studies”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工作坊]2012.12.16「民族研究的方法論與研究方法」工作坊會議摘要/ 2012 Annual Workshop “The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of Ethnic Studies”
2013-05-09

工作坊參與盛況
日期:101年12月16日
時間:8:40-12:10
地點:政治大學行政大樓會議室
DATE: 2012/12/16 TIME: 8:40-12:10 VENUE: Conference Room of the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壹. 第一場次:人類學的民族研究 

主持人:趙竹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一. 陳健文              體質人類學與古代族群種屬研究                                                  

最近興起的是「分子人類學」對民族起源遷徙研究之新貢獻:

主要研究路徑1.女性身上的粒腺體DNA 2.男性Y染色體 3.白血球組織抗原(HLA)。

應用最多的是印歐民族的起源、南島民族的起源還有日本人、美洲原住民遷徙的過程。

十來年前透過對木乃伊乾屍DNA的萃取,

能夠幫我們理解古代人群特別是印歐民族的起源問題。

二. 林曜同              從人類學角度試論民族與族群研究的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1960年代之前,族群研究不論概念發展或理論深度皆處於萌芽期,使用的是race-種族;

1960年代以後,對族群的本質及特性有一定的討論,族群理論終於獲得突破性進展。

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陣營:

根本賦與論/根基論(primordialism)與環境情境決定論/工具論(circumstantialism/ situationalism/ instrumentalism)。

三. 高雅寧              民族研究中合作民族誌的可能性?

合作民族誌這樣的方法,是希望能透過跟當地的人群、社群合作,

最終不是要有單一的聲音。

當中怎樣去協調、呈現多元聲音,是這個方法最重要的一個貢獻

這樣的研究也希望可以對一起合作的對象產生一些改變

 

綜合討論  

101.12.16._DSC02972.JPG

 

貳. 第二場次:歷史學的民族研究  

主持人:張廣達(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與談人: 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 徐秉愉               什麼是民族研究中的一手史料?                

匈奴沒有留下文字史料,而所有考古材料又不能跟《史記》有競爭關係

所以之前大家都把《史記》〈匈奴列傳〉認為是一手史料

不會去懷疑比如鳴鏑的故事跟東胡土地的問題

我的老師Nicola Di Cosmo 重新去看

很清楚的說出《史記》〈匈奴列傳〉是司馬遷觀點所看到的匈奴

必須符合他的宇宙觀他能理解的位置不是採匈奴的觀點去留下匈奴的紀錄

這是讓漢朝人去了解匈奴在他們的世界裡佔據什麼位置、怎麼理解匈奴的生活。              

二. 李信成               關於清代平埔族群史研究的問題      

張隆志提出目前平埔研究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1.漢族中心主義、熟番漢化觀點

2.平埔社會同質論,把所有平埔族視為同一個族群文化

3.南部平埔中心論,也是因為留下來的資料以南部為主

4.單線演進涵化論,也是用熟番漢化來看平埔族。

材料上的問題,就風俗記載來看,我們看到很多描寫攀岩走壁之類的奇風異俗

都是記述者呈現給當時漢人看的

很多方志的記載是傳抄舊志,舊志又以南部西拉雅為主,很難甄別各平埔族間文化差異。

三. 林士鉉               清高宗仿建文殊寺廟與滿洲族群認同的研究方法問題  

滿漢衝突的「滿」能夠作為與漢對立的點,

代表「滿」這個族群在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是成功的,成功的被形塑為多元族群的來源。

我從乾隆皇帝18世紀仿建文殊寺廟的過程裡,

確認在宗教領域他如何建構以滿洲為中心的手法。

在仿建的過程裡,搭配滿文大藏經的翻譯,

這些仿建寺廟都變成滿洲寺廟,滿洲喇嘛念滿洲佛經,變成滿洲皇寺。

以滿洲之名,在建構滿洲中心或以滿族意識來說有象徵性地位。

 

四. 蔡仲岳               從在察布查爾調查的經驗來談倫理規範的實踐問題

台灣人類學民族學倫理規範,主要是規範田野調查倫理問題。

就我的案例來說,知情同意這點我不太可能跟當地人說我的目的是來做什麼的。

另一個是保護原則,規範的是我們可能會一直訪問當地名人,騷擾到他們。

但我沒辦法做選擇,因為我所接觸的人都是縣委宣傳部給我做安排的。

再來是尊重隱私原則,特別是人類學研究在封閉的小社區裡,

人與人接觸頻繁,你跟誰接觸一下就傳開了。

我是經過重重管道才進到裡面,過程中我接觸那些人、問了哪些問題大家都一清二楚。

最後是對研究對象的責任我們要保障被研究者的權益,

但做研究過程要怎麼確保會傷害到他們的權益?

 

綜合討論                                                     

101.12.16._DSC02975.JPG

參. 第三場次:邊政學的民族研究  

主持人:張啟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人: 寇健文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一. 藍美華                蒙古民族認同研究的方法論                                                                    

進行研究或田野的時候,國家地點和所屬社會環境會影響課題的選擇。

另外,設計和執行的方式也有賴研究者對課題跟研究地點的認識。

假如我們對這群人或這個地點、這個國家更了解的話,就有可能做的更好。                                         

二. 趙竹成                關於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問題

無論是訪談法或觀察法都有在信度、效度上的特色。

民族問題如果視為社會整體問題的一部分,那背景與要處理的核心問題,事實上非常複雜。

包括普遍性、察覺性、複雜性和國際性,有結構上的複雜現象。

包括民族跟國家、地方和中央、漢族和少數民族、地方自治內部民族關係還有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

遇到的問題就是不能再把民族學定義為只研究單一民族的學門,

如果囿於林耀華對民族學的定義,民族問題的觀點來看是不夠用的。

三.唐玉禮                 民族主義運動研究:方法論上的省思

做臺灣以外的民族問題,面臨很大的田調限制。

很難做田野調查或質性研究的問卷或訪談,

主要還是用文獻分析法為主,就牽涉到材料問題。 

因為是二手資料,說服性比不上一手資料或田調資料。

經過文獻研究,會有科學性或客觀說服性的困擾,

但研究不會中斷,還是可以進行。

最後提出反省,民族主義運動的研究在經驗性上是不是也應該要有一些規範性上的思考?

101.12.16._DSC03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