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年05月16日(六)
時間:14:00-17: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人文中心會議室
本團隊於2015年5月16日(六)下午兩點,假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會議室,邀請蒙古國立大學歷史系教授Delgerjargal Purevsuren,以「蒙古的氏族與族群:過去與現在」Mongolian “ovog”(clan/surname) and “yastan”(ethnic group): Past and Present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Delgerjargal由1925年蒙古國制訂法律取消姓氏的使用開始,以及1930年代蒙古國內開始分裂出20個ethnic group等現象,討論”ovog”(clan/surname)對蒙古人的意義。受到前蘇聯在政治因素方面的影響,蒙古國內出現左翼份子,並受前蘇聯的影響,在蒙古國內發酵成為民族主義,各ethnic group開始強調各族群在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及區別。
1950年代馬列主義因蒙文翻譯進入蒙古後,clan與tribe分別被翻譯成蒙文中的“ovog”及“aimag”,也透過進化論去解釋clan、tribe的概念,使得原本蒙文中ovog及aimag的原意變得完全不同。蒙古國的民族政策至今也大致是跟著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族群政策,但並未考慮到兩國在族群、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

此外,Delgerjargal也特別提到西方國家的人類學理論與前蘇聯民族學的理論異同,他認為兩者是有差異的,但在對社會組織的解釋上則是類似的。比如說,西方人類學家解釋社會組織階段是「氏族(clan)─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國家制度(state)」,前蘇聯的民族學則是「氏族(clan)─部落(tribe)─部落聯邦(league)─國家制度(state)」,這兩個階段是類似的,而儘管現在有許多西方學者對此理論提出質疑,但這樣的社會組織進程還是具有其影響力。
最後Delgerjargal認為,1925年代到1930年代之間蒙古國的變化,加上馬列思想的影響,使得“ovog”原本的意義產生了變化。蒙古傳統社會的氏族部落,是建立在以領土為主的社會組織上,而非以血緣為主,面對隨著時間而產生改變的蒙古社會,Delgerjargal認為必須要透過遊牧民族的社會組織,以哲學的概念進行新的解釋。

與會的師大歷史系副教授陳健文也提出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明珂演講的例子作為呼應,王明珂在師大歷史系演講時提到了四川羌族對於「親戚」的概念,一般我們的觀念中,「親戚」是具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但在四川的羌族則是以土地為概念,比如當某一戶人家的兒子要搬到別的地區自立門戶,他就脫離了他父親的氏族。陳健文認為北方民族的內陸文化中可以看到,家族會分化、以地為姓,搬到新地後會有新的姓氏,作為凝聚的基礎,在知道這樣的概念之後來看中國北方民族的分合就會比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