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學術活動> [演講] 2012.06.09 朱文惠博士演講,「1980年代文化人類學視野的中國民族」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演講] 2012.06.09 朱文惠博士演講,「1980年代文化人類學視野的中國民族」
2013-05-02

朱文惠博士演講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團隊六月例會暨研讀會,請到朱文惠博士演講,題目為為:「1980年代文化人類學視野的中國民族」。

日期:民國101年06月09日
時間:14:00-15:00
地點: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二樓人文中心會議室

       本研究團隊於101年6月9日下午,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二樓之人文中心會議室,邀請到朱文惠博士演講,講題為「1980年代文化人類學視野的中國民族」。朱文惠博士由政大民族系畢業後,在清華人類所念碩士班,後來跟隨林冠群老師到中正大學歷史所讀博士班。朱文惠博士之前研究喜馬拉雅地區及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博士研究藏傳佛教的寺院經濟。 
 
       談及1980年代文化人類學視野的中國民族,朱文惠博士將中國民族史以屬人主義、屬地主義和文本主義為核心進行反 思。屬人主義即官方版的歷史;屬地主義是用有效治理的轄區做延伸基礎;而被史家列入的他者則都有資格進入文本主義的範疇。朱文惠博士引述王明珂先生對華夏邊緣族群記憶之研究,並且有系統的介紹了國族研究的學者Stevan Harrell,以及與他對話的學者謝劍。20世紀末學術典範轉移,西方人類學家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開始受到新史學與政治經濟學派的影響。他們轉為關心民族如何被形塑的過程、現代性、文化展示、內部東方主義、污名化及女性化。朱文惠博士在此也向與會團隊成員介紹了幾個有名的經典民族誌人類學家及其代表作,分別是Louisa Schein、Erik Mueggler、Melford Spiro、Melvin Goldstein和Dru Gladney。他的結論是,我們在田野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語言的障礙、調閱檔案的困難、合作單位尋找的問題,皆需要設法解決。    
 
       本研究團隊成員趙竹成教授對此提出回應:以調查方法來看,在新疆就算找到對口單位,仍無法下鄉調查。因為在新疆,任何關於族群的問題都是禁忌,調查方法很值得討論。另外,趙竹成教授也提到,少數民族在市場商品化後就像馬克斯說的「疏離化」了。而我們的印象是來自商品化下的結果,就不真實。 
 
       團隊主持人藍美華教授認為,學者往往會提出很多觀點或解釋的詞彙去解讀他者,但這未必能代表當地人內心的想法且研究若只有一個小範圍的個案,不適合推論至整個大社會。應該有充足的個案,比較能看到整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