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學術活動> [演講]2013.01.05 中研院史語所陳仲玉研究員演講,「懸崖上的考古發掘與亮島人出土」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


[演講]2013.01.05 中研院史語所陳仲玉研究員演講,「懸崖上的考古發掘與亮島人出土」
2013-05-09

演講人陳仲玉先生(左為計畫主持人藍美華教授)
「少數民族與現代中國的形塑」團隊一月例會暨研讀會, 請到作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陳仲玉先生做專題演講, 題目為:「懸崖上的考古發掘與亮島人出土」。
日期:民國102年01月05日
時間:14:00-17:00
地點: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2樓人文中心010202會議室
January Second Regular Meeting Seminar on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Through Ethnic Minorities”
Mr. Chung-Yu Chen, a researcher from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IHP) of the Academia Sinica, was invited to give a lecture entitle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the “Liangdao Man” Skeleton” in the research team’s January regular meeting seminar on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Through Ethnic Minorities” DATE: 2013/01/05 TIME: 14:00-17:00 VENUE: Second Floor Conference Room 010202 of Center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in 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 Center,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懸崖上的考古發掘與亮島人出土」於民國10215日星期六下午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二樓人文中心會議室進行。本次演講邀請到作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陳仲玉先生分享其研究成果,對於臺灣考古學界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去年12月,在亮島的「島尾一號」遺址,發現了一具約7900年前完整的男性屈肢葬人骨遺骸,有頭骨、四肢、連胸骨、鎖骨、肩股;有Y染色體,年紀約為30-35歲,身高160-165公分。「他」不但是台灣所發現最早的人骨,也是閩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骨,更可能是南島語族所發現最早的人骨。此一重大考古發現,無論對台灣、兩岸甚至是國際的考古學界,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對研究台灣這個海島來說,「亮島人」給了我們很多瞭解過去的線索。其一為亮島人所處的年代,正好是冰河期後(由12000年開始,海平面慢慢下降);而8000-6000年前,這段時間極為關鍵。除了完整的人骨以外,更有1000多片陶片出土,陶片上的「指甲紋」在未來更需要挹注更多努力進行分析、比對,希望可以釐清其文化的脈絡。

 

  其二為「亮島人」給了我們瞭解南島語族的遷徙過程一個契機。以往一直是透過「語言學」得到「南島民族臺灣原鄉論」,其理論依據即為透過語言的歧異度與語言結構的簡單、複雜,推論臺灣為南島民族的發散地。但長久以來除了語言學外,考古上的發現一直沒辦法進行突破,而「亮島人」的發現帶來了新的線索,當中有一個推論就是「屈肢葬」,與台灣部分原住民早期的風俗習慣不謀而合。臺灣最著名的「屈肢葬」骨骸是新北市的「十三行遺址」,但也僅約1000多年;而「亮島人」則有近8000的歷史。

 

  本次的考古發現引起在座許多同好者的討論,也因為是非常近期的發現,希望透過接下來各界專家學者的分析與研究,可以為臺灣的考古學界帶來新的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