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中國近代史學會
等單位,為紀念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特別舉辦抗戰史系列影展暨座
談,期望透過影像資料與專家學者的解讀,讓大眾對抗戰史有更寬廣而多
元的檢視角度。
影展於1月10日,在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一樓數位展演廳,請到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劉維開教授主持《東京審判》的播放,東華大學歷史學系許育銘教授擔任與談人。影片開始前,由劉維開教授介紹《東京審判》的故事背景,說明二戰結束後,同盟國於1946年初在東京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華民國派出梅汝璈為代表,而《東京審判》便是由梅汝璈至東京開始,描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期間,由梅汝璈所見的審判過程與結果。
電影撥放完畢後,由東華大學歷史學系許育銘教授與談,介紹電影導演高群書的背景、拍攝《東京審判》的過程,以及上映後各界的反應與影響。許育銘教授首先提到《東京審判》的劇本,曾花相當長的時間研究與編寫,接著提到導演高群書原以拍攝商業片為主,《東京審判》為導演第一次拍攝此類電影,風格受到《紐倫堡大審》的影響。此外電影拍攝期間,曾因投資者抽回資金而遭遇困難,不過在導演自行籌資的下順利解決。此外,許育銘教授特別提到,《東京審判》在大陸正式首映前,曾因日本首相小田純一郎在2006年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而於8月16日在上海13家影院進行12小時的連環放映活動,並因此受到關注與得到廣泛回響。
在與談人許育銘教授介紹後完《東京審判》的相關背景後,開放觀眾提問與交流,並由劉維開與許育銘教授回應。當中有觀眾詢問戰爭責任歸屬、同盟國對戰敗國的處理,以及東京審判的合理性問題。而兩位教授則說明,目前普遍處理日本戰爭責任的方式,是將日本政府與日本人民切割討論,並介紹同盟國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理由,以及如此處理的必要性與侷限性,和目前對東京審判的看法。最後,影展在主持人、與談人和參與觀眾交流座談後,抗戰史系列影展暨座談《東京審判》場次,於5點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