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仁安羌大捷」80週年,馬英九基金會與政治大學人文中心於4月19日共同舉辦「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80週年座談會」。人文中心自2017年起推動中國遠征軍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並集結為「中國遠征軍系列叢書」,陸續出版,提供學界同儕研究的資源,也讓戰史的多元性推及至社會大眾。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80週年座談會」學人合影。
仁安羌作戰是中國遠征軍在1942年第一次緬甸作戰中的重要勝利,在執行「中國遠征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計畫」期間,即特別以「仁安羌大捷」為專題,蒐集各檔案館授權的史料與個人提供的資料,編成《仁安羌作戰檔案史料彙編》,這本彙編的出版意義與史料價值,也充分顯現了計畫在檔案蒐整的成果。座談會舉行的當天,在80年前正是陸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在劉放吾團長的帶領下,攻破日軍在賓河南岸的防守戰線,解救受日軍圍困的7,500多名英軍及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和油田作業相關僑民等人員,克復仁安羌。經此一役,使中國遠征軍名聲遠播,成為二戰期間國軍與盟軍合作的重要戰果。

《仁安羌作戰檔案史料彙編》所錄「蔣中正電史迪威等有關第113團克復仁安羌望詳報陣亡官兵以憑敘勳」(1942年4月21日)樣稿。
開幕式首先由本校副校長王文杰教授致歡迎詞,代表政治大學感謝在計畫執行期間,多方提供協助的貴賓師長,包含我國卸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及美國聖母大學劉氏亞洲研究學院捐贈創辦人劉偉民先生。馬前總統也親臨會場,其向來重視抗戰史研究,致詞提及中國遠征軍的作戰行動,「這不僅是第二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與同盟國軍事合作的典範,也同時順勢保衛當時中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與補給線。」劉放吾團長的公子劉偉民先生,則錄製了影片,講述自各檔案館所藏的檔案文書,「仁安羌之戰由團長指揮的真相,已概可認定。」

馬英九前總統致詞,強調仁安羌大捷的歷史意義,以及中國遠征軍在二戰期間的貢獻。

劉偉民先生錄製影片,緬懷中國遠征軍第113團用生命寫下的史事。
座談會分三個場次,檢視仁安羌作戰的檔案的價值、中國遠征軍在軍事史的意義、盟軍眼中的中國遠征軍及中國遠征軍與近代中國的關係。分別由本校歷史系周惠民教授、國防大學前副校長張鑄勳將軍,以及人文中心主任藍適齊副教授主持,各場次的發表人、與談人也都是專門領域的重要學者。
第一場次由中正大學歷史系楊維真教授,介紹錄入116件檔案的《仁安羌作戰檔案史料彙編》,彙編依性質及時間先後順序,分為入緬背景、戰鬥經過、戰後檢討、重回戰場等四大主題及相關報導,呈現仁安羌作戰之完整態勢。同時也從軍事史的角度解析,敘明這是一次成功的盟軍協同作戰,堪為中國軍事史之戰例,更彰顯中國對二戰東亞戰場的價值與重要性。與談人本校歷史系劉維開教授,特別提出在彙編的編校過程,發現同樣內容的電報,同時典藏與國史館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史館的來源是軍事委員會秘書廳,而南二檔的則是來自於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兩份電報各有不同的批示,分屬不同的上呈系統,共同錄入,利於研究者進一步討論。

楊維真教授就仁安羌作戰檔案史料的價值與應用分說討論。
第二場次分別由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王懷慶教官,以及海洋大學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應俊豪教授,以個自的研究專長,就「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戰略構想與備戰部署」及「從英國檔案看中國遠征軍與駐印軍」發表專題論文。王教官認為遠征軍作戰構想的發展與轉折以及備戰部署的過程,是第一次緬戰失敗且損失慘重最根源的原因,詳加闡述遠征軍在仰光失陷前後的戰略構想及兵力部署說明。應教授則是透過英國檔案,以英國的視角與觀點,切入緬印戰場,適足以相較中文檔案與資料為重心的中國抗戰史研究,進行某種程度的對話與比較。兩篇專文的與談人中興大學歷史系李君山教授及輔仁大學歷史系蕭道中副教授,也從兩人的研究專長進行提問與交流。

王懷慶教官分析第一次緬甸作戰的戰略構想。

應俊豪教授解說英國外交部檔案(Records of the Foreign Office)。此份報告為英國駐華大使館武官陪同大使薛穆(Horace J. Seymour, 1885-1978)面會蔣中正(1887-1975)後,將相關軍事合作事宜,向英國陸軍部回報。
第三場圓桌論談,由中心主任藍適齊副教授主持,邀請一直以來密切參與中國遠征軍研究計畫的周惠民教授、張鑄勳將軍,以及劉維開教授擔任與談人。自本次座談會主題的1942年第一次緬甸作戰、仁安羌大捷為聚焦點,並進而擴及至遠征軍研究的日後開展議題與抗日戰史編纂的多元評述,期望讓更多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研究學人或一般大眾也能夠共同加入。本次座談會,馬前總統全程與會,肯定了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對中國遠征軍課題的投入,展望未來可以產出更多的學術能量,增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圓桌論壇以中國遠征軍與近代中國為雙主題,盤點既有成果亦展望未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