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心於7月27至28日在本校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辦「中國遠征軍與中緬印戰區學術研討會」,作為第二年度計畫執行的成果展現。本次研討會以中國遠征軍對戰的歷史發生地──中緬印戰區為核心,延續第一年累積的研討成果,進一步擴展論述議題及探究面向。一天半的議程規劃有六場論文發表與兩場交流座談,除團隊成員外,亦邀約相關領域的學人與會研討,增益學術社群對中國遠征軍議題的重視。
中國遠征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可能不是最主要的背景事件,但卻是值得被好好關注的一個亮點,比如1942年4月發生的仁安羌戰役,這是中國遠征軍首次在境外取得勝利,就像是推倒的第一張骨牌,後續產生了一連串的相應發展,8個月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分別與美國、英國在華盛頓、重慶簽定了平等互惠條約,為《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百年來的不平等畫下句點,亦顯見國際社會重視我軍對此役的貢獻。蔣中正先生也在1942年4月20日的日記上寫下「經此一戰,敵或不敢向我右翼放肆進犯矣,此殆緬戰轉勝之機乎。」

開幕式首先由本校副校長王文杰教授致歡迎詞,也敘明本校校史與中國近現代史密不可分的關聯性,矗立在校本部文學院前的精神堡壘,就是本校學生參與川西會戰的史事紀錄,本校自創校以迄在臺復校的過程,可謂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變遷縮影。本次研討會也特別邀請長年關注我國近現代史發展脈絡的卸任總統馬英九先生蒞會致詞。在2011年12月23日,馬總統頒發總統褒揚令,表彰陸軍少將劉放吾,表彰其參與一二八淞滬會戰、八一三上海會戰等重大戰役,以及於緬甸仁安羌力戰日軍,為盟軍解圍的卓越貢獻。中國遠征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盟國的合作,成為中華民國站上世界舞台的關鍵之鑰。現今正值各國貿易戰暗潮洶湧之際,從中國遠征軍來看歷史上國際間曾經有過的合作與同盟,以史為鏡,期能撥亂反正。

開幕式後進入「檔案史料座談」,由人文中心主任周惠民教授主持,分別有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兩位代表:研究室夏軍副主任與史料編輯處沈嵐副處長,透過錄製的影片介紹館藏有關中國遠征軍的檔案資料,所藏檔案卷數約500餘卷、50,000餘頁,依其性質分為八大類別:作戰計畫類、軍事文電類、戰鬥詳報類、陣中日記類、作戰檢討類、情報統計類、後勤保障類、作戰地圖類;以及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研究中心戰史研究室的研究員藤井元博教授,介紹防衛省所藏的相關檔案,尤其是防衛研修所戰史室(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的前身)所編纂,自1966至1980年由朝雲新聞社出版的「戰史叢書」,是日方公刊的戰史,計102冊,另有2本史料集。2018年12月起,已全文上線,可供閱覽及下載。我方則是由中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楊維真教授為代表,以其長年蒐整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遠征軍相關檔案史料的經驗,敘明臺灣及中國大陸雲南可供利用的檔館資料,中國遠征軍是近代中國軍隊首度出國作戰,與友邦軍隊並肩作戰,更加彰顯中國對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性。點出兩岸學界「共享史料、共寫歷史」,是未來推動中國遠征軍研究,乃至抗戰研究的努力方向。
其後為六個場次的論文發表,各場次子題為:遠征軍與駐印軍(一)、遠征軍與駐印軍(二)、國際關係、記憶圖像、情報傳遞(一)、情報傳遞(二),由各團隊成員就自身的研究所得撰寫專文、立論分析,計發表18篇論文,經審查修定後,將輯錄為專題論文集出版。議程特別規劃了「記憶圖像」的場次,除了文字類的檔案史料,發表者是運用了照片、影片,以及口訪、口述歷史作為材料,呈現出遠征軍的另一種面向。甫從圖檔所退修的邵銘煌教授,就是從一張老照片開始「追蹤」,由影中人之一的美軍斯多德上校為引子,透過一張張當年的戰場影像,呈現滇西反攻作戰實況。這次會議因故無法到場,但帶領學生一起和時間賽跑,出版了兩本當年參加遠征的老兵們回憶錄的香港資深歷史科老師袁梅芳,將她自身長年的教學與實作經驗和大家分享,這又是從另一個面向完整了遠征軍研究的維度,因而激發啟動老照片解讀與書寫專案,以更為完善計畫的執行內容。

兩天會議的最後,由中心主任周惠民教授、歷史系劉維開教授,與中華戰略學會鄭禮國副秘書長三人進行綜合座談,分別就議程的討論內容、論文發表的研究面向,個別切入、回應反饋,鄭禮國副秘書長更特別以仁安羌戰役為分析對象,爬梳我方與日方記載的歧異,試圖平衡兩方說法,推論國軍113團(約千人兵員)附英戰車12輛、野砲3門,對賓河北渡口約一中隊(後增一中隊)之日軍(一中隊約200人),發動二日夜之攻擊,終於擊退日軍;被圍英軍亦配合裡應外合,以至突圍成功。同時也討論軍方戰術──內線作戰的運用,所謂「分頂打轉」,析論英帕爾作戰的指揮作戰方式,中國遠征軍如何因戰略得宜而獲勝利,以單一作戰計畫損失規模而論,本役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傷最慘重的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