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中國遠征軍與> 計畫介紹> 計畫介紹
 
  計畫介紹


計畫介紹
2020-07-07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執行「中國遠征軍與第二世界大戰研究計畫」,關注 中華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軍前往緬甸與同盟國協同作戰的過程, 探討其在政治、社會、經濟、外交與文化、族群等各層面之影響。

2017年適逢抗戰爆發八十週年,除緬懷過去先賢先烈的歷史事蹟外,各參戰國之間,不論中外關係、兩岸關係等,仍然面臨了許多歷史性問題有待解明。抗戰史研究一直深受兩岸及海外學界的關注,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學界在抗戰史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因著大環境變化及過去研究上遺留諸多待解決問題的情形,而中國遠征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關係,即為其中一項十分具有重要意義,應加以深入探討的議題。由於中國對日全面抗戰(1937.7.7)以至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12.7),中國已獨立抗日四年,日本因為蘇聯因素將戰略由北進轉為南向,直接對英法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產生重要衝擊,也對中國後方運補帶來影響。所以為瞭解英法在東南亞受日本衝擊的概況,民國30年(1941)二月,國民政府應英國邀請派出中國軍事考察團(商震、林蔚等)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地進行考察,並編撰《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其中最主要的是根據緬甸、馬來西亞地理條件、交通情况及日本可能採取的戰略行動而擬訂的中、英、緬共同防禦計畫草案。它包括敵情判斷和中英共同防禦意見兩部分。民國31年(1942)中國正式向緬印戰區派出軍隊,稱之為中國遠征軍或國軍入緬作戰,為抗戰以來中國與美英盟國之間的合作關係,首度向海外派兵,更為國民政府成立以來首次境外軍事行動。此次行動在軍事上、政治上以及國際外交上等各個層面,具有廣泛的影響,對於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與影響當中,有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

為了探討與解明中國在抗戰時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所派出的遠征軍在前往緬甸與同盟國協同作戰過程中,在政治、經濟、外交與文化、族群等各層面,所產生的各種影響與作用。在本計畫中,擬討論的議題將試圖連結中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之間的關係,並解明中國在二次大戰期間以及戰後所扮演的角色與帶來的具體貢獻等。例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以解放亞洲的西方國家殖民地為號召,提出大東亞共同宣言以及發表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同時,以臺灣及汪精衛等華人依附勢力,向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圈進行政治宣傳與活動。面對日本在東南亞勢力的擴展與軍事行動,日軍與英、法、美等國在亞洲的勢力產生衝突。同時,珍珠港事變後,美、英等國在亞洲為對抗日本在東亞的擴張,中國的角色日益顯著,成立中國戰區成為可能。隨著中、美、英結盟,設立中國戰區後繼而擴大為中緬戰區或中緬印戰區,而中國更是此一戰區的主力。而1942年我國軍更在仁安羌一役成功援救被圍英軍,是為仁安羌大捷。也因為此役,對於盟國對中國國軍戰鬥能力有轉變的契機。然而,仁安羌戰役至今仍留下待解之疑點,有關直接接戰部隊的新編第38師第113團的作戰過程仍有不同看法,所以如透過仁安羌之役等中國遠征軍的重探,有助於進一步理解中國遠征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關係。其次,則是遠征軍在仁安羌大捷後,分析中國遠征軍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與同盟國之關係、整體國際戰略之影響以及二戰期間國際政治局勢之轉變等,尤其著重於分析遠征軍發揮了何種作用,以及對於中國戰時國際地位與外交之影響等方面。過往主要的觀點雖然強調中國能撐住中國戰場,使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繼續牽制日軍數十萬,同時提供美國空軍基地以對日本進行轟炸,因此多凸顯了中國戰場的消極意義。然而,派遣遠征軍開赴緬甸支援英軍抵抗日軍,緬甸雖然曾一度淪陷,中國又協助盟軍反攻緬甸,並獲得勝利。

中國遠征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遠東戰場上,具有其積極的意義。倘若遠東區的中緬印戰場缺乏中國遠征軍隊的支持,其有極大的可能性走向全面崩潰,因而德、日兩軍即有可能實踐其大戰略中的一環,亦即在中東戰場會師合流,此戰略的實踐將對於盟軍在歐洲戰場上的各項行動造成極大的不利。所以,中國軍隊在抗戰期間不僅在牽制日軍有其貢獻,對緬印戰場派出的遠征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更有其積極的作用與地位。藉由探討中緬印戰場的重要性,以及中國遠征軍的具體貢獻,將更加能夠凸顯中國對於二戰時期的軍事以及戰後世界秩序的型塑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進行本計畫的重要意涵,將藉相關議題的研討以及得出的各項研究成果,使中國遠征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意義更臻顯明,同時,更彰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對國際秩序的恢復與和平所帶來的具體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