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 106年學術活動> 運用研習營東區花女最終場 籲辨別史實建立正確史觀
 
  106年學術活動


運用研習營東區花女最終場 籲辨別史實建立正確史觀
2018-01-02
「尋求歷史座標點辭條資料庫」運用研習營最終場,由計畫主持人同時也 是人文中心主任的周惠民教授主講,畫下階段性的圓滿句點。

資料庫研習營的最後一場,12月22日於東部的花蓮女中舉辦。花蓮女中歷史科教師吳一晉開場時說到,歷史課本的內容比較貧乏,歷史人物(亞歷山大)出場時沒頭沒尾,突然出場,就是為了完成東西方文化融合,而臺灣史領域的林獻堂突然出場,促進日治時期的政治社會運動,其人結局如何卻不可知。使用此資料庫,可以幫助我們在學習歷史時,更加對人物、事件有更為豐富的瞭解、對歷史認識也更加有血肉。

周惠民主任在介紹資料庫計畫提到,目前高中歷史科教學時數日益減少,但很多老師不放心,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現實下,教學內容並未隨之減少,變通的方式,就是把各個名詞都順帶講過,但也因此產生了很大的問題。學習社會科主要功能在於建立大家的共識,而不應該考試。共識就是透過人和時間的關係,也就是歷史;人與空間的關係,意即地理;人與人間的關係,也就是公民。這三者應該綜合起來,建構一個人的身分、認知,但由於政治環境的轉換,這並不容易,也使身分、認知、認同不斷產生改變,每次改變、課綱與教學內容就必須修正。

在不得不考歷史的情況下,向教育部建議設置此資料庫,為了讓高中歷史科教師教學時更方便,學生願意主動求知時可以自己上網站查詢。目前政府正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但地理課本中對東南亞介紹不多、歷史課本對該區域的著墨更是少,所以為了填補這個空缺,便在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外,增加東亞史領域(與臺灣相關的空間),有意義且符合時代需求。而目前學生閱讀量大幅減少、不習慣看文字看書,對圖像記憶較為敏感,於是以漫畫、動畫方式來「行銷」、推廣此資料庫。

政大人文中心專任助理林宛璇介紹到資料庫的基本操作後,特別強調資料庫的四大特色:1.圖像(超過1,000張)、影音(超過600多筆)、文字的結合,可做為多媒體教學以引起學習動機。2.跨科際學習,有中文的文言文(國文科),英文原文(美國獨立宣言、解放奴隸宣言,英文科),歷史地圖(地理科)與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公民科)。3.打破領域間的界線,透過關鍵字相互連結,使各辭條間的檢索可以更方便呈現。4. 獨有的東亞史領域。

在解釋資料庫校對工作方面,政大人文中心專任助理許陳品特別舉出幾個不準確的敘述或常見的謬誤,例如「查理曼大帝」(正確為查理大帝或卡爾大帝)、「普奧戰爭」(正確應為德意志內戰或全德戰爭)、「普法戰爭」(正確應稱為德法戰爭);或是未依照所屬國語言的音譯,如鄂圖曼土耳其(正確應稱為奧斯曼帝國或奧斯曼土耳其);或是未按歷史語境,直接將拜占庭帝國稱作「東羅馬帝國」。

周惠民主任介紹到素養教育/歷史素養,舉維納斯雕像與耶穌畫像為例,指前者有許多不同形象與面向,應主動、務實探索,不能被侷限;後者則是會隨著各民族自身需要,造出各種耶穌的形象。如何辨別歷史事實,都是在學習歷史時所特別需要重視的能力,期望本資料庫能成為師生得力助手。

在問答環節,師生皆認為歷史辭條資料庫的建置立意非常良好,建議可以持續進行擴充,或是希望可以配合資料庫的使用,設計多元選修或校定必修課程,讓資料庫可以直接應用在教學現場。另有師生問到,傳統教科書上一些約定俗成的稱法(如普法戰爭、鄂圖曼土耳其等),與資料庫所載敘述不符,該如何解決檢索的困難?周惠民主任回答,應秉持實事求是精神,有錯誤當改則改,藉著使用資料庫的機會改正一些歷史觀念,同樣也是在學習新的、正確的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