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 106年學術活動> 南區資料庫研習營 敘明歷史座標點意涵
 
  106年學術活動


南區資料庫研習營 敘明歷史座標點意涵
2018-01-02
本資料庫第二場研習營,12月1日在臺南二中資訊專科教室 舉辦。

首先,由政大人文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張智瑋對「尋求歷史座標點」歷史辭條資料庫計畫進行簡介。計畫在民國104年啟動,由於當時社會上產生對歷史課綱「微調」的爭議,政大人文中心主任周惠民向當時教育部長吳思華建議希望能建置一資料庫,提供教學現場使用,並向學術界反映中學歷史科教學的需求,便催生了「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使用「座標點」的名稱,是由於在外行走時,需要路標、地標以辨別方向,透過「座標點」,便可找尋到一個正確、適合的道路。「歷史座標點」的意義在於,雖然歷史事實客觀存在,但歷史解釋會隨個人立場、價值觀而不同,透過「歷史座標點」,可尋找到我們自身所關懷的部分。讓師生能夠自主學習,讓學習超出課本與教室,內化於自身。撰寫出之1,000筆歷史辭條,不完全是事件,亦有人名、機構名稱,又將這些辭條區分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另有傳統教科書所缺乏的東亞史領域。未來也期望各位老師提供修改意見。

其次,由政大人文中心專任助理林宛璇介紹資料庫具體的操作情況。除了如同第一場次介紹基本的檢索、操作方式之外,她亦舉臺灣史組辭條「國際商品茶糖樟腦」為例,講述辭條內容除了內文,尚有圖片和影音連結,以及可聯繫至「天津條約」、「西洋人在臺灣」(臺灣史組)、「英法聯軍」(中國史組)、「列強侵略亞洲」(世界史組)。若是列印出紙本,則可在「查詢結果輸出」進行「輸出」、「轉寄」或「預覽」。不過由於影片受限於格式,僅能在資料庫觀看;圖片則有僅能於資料庫使用的版權限制,輸出後只有縮圖、未能呈現原始圖檔。

再者,政大人文中心專任助理許陳品概述了辭條在校對階段的工作,以及修正後的結果。除了與上一場次(大考中心)講述類似的內容,針對中國近現代史上部分人物本名不顯、以字行或是本名與字號混用的情況,也許會造成字串檢索時的困難。於是在校對時特別著重幾位歷史人物,例如孫文(化名中山樵,世稱中山先生),「人物別名」欄位就加上了「孫中山」;蔣中正(字介石),「人物別名」欄位就加上了「蔣介石」,儘管在「查詢結果分析」畫面上顯示「蔣中正」和「蔣介石」出現的次數不同,但實際上在辭條內文中已經建立聯結,在資料庫查詢其中之一,另一者也會一起出現。

最後在問答部分,彰化縣秀水國中董佩真老師建議,資料庫中有部分宗教內容,例如基督宗教的經文從希伯來文翻成德文、從德文再翻成英文,最後再從英文翻成中文,希望能請神學背景的專家過目,翻譯會更正確。政大人文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張智瑋回應,感謝董老師所提供的意見,將會把此意見反映給計畫主持人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