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 106年學術活動> 首場資料庫運用研習營 11/29大考中心正式登場
 
  106年學術活動


首場資料庫運用研習營 11/29大考中心正式登場
2017-12-06
由教育部國教署委託、政大人文中心承辦之「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其 成果發布會暨資料庫推廣教師研習營,首場在106年11月29日 上午於臺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登場。

活動一開始,政大人文中心主任周惠民介紹了「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的緣由,並說明是在參考現行上課時數之後,才與專家學者與高中教師討論出1,000筆辭條的撰寫計畫。此外,為了補充教科書對東亞史關注度之不足,也由於地理區位的緣故,故資料庫除了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等現有教學主題之外,另增加了東亞史領域,並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陳國川教授主持、在馬來西亞教學的教授來撰寫與審查,便形成了目前資料庫的規模。

其次,周主任以電影《開羅宣言》海報不符合史實為例,稱若未經辨別、糾正,若干年後將會影響造成史觀上的謬誤。在近年大學入學考試中有許多史料題與圖像題,其實皆為原始資料,然而在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現場,認識史料的機會不多,於是資料庫的設想也期望能達到「線上教學」之功能,盡可能蒐羅史料、圖像、影片於其中,方便師生得以直接閱讀到原始文獻。

接著,周主任再以近來引起爭議「開羅宣言」為例,指出「開羅會議」是在解決當時亞洲戰場的問題。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減輕英軍在南洋的壓力,英、美也想把中國拖下水,所以「開羅會議」實質上是個軍事會議,蔣介石也並未刻意排除外交部參與。在此之前,在加拿大曾召開「四分儀會議」,會上也取得「在對德戰爭勝利後一年內擊敗日本」的共識。「開羅宣言」就國際法學者來說是個正式文件(國際上的宣言、條約有200-300種形式),當時以新聞稿形式出現,更重要的是,「開羅宣言」後來在「波茨坦宣言」中呈現,「波茨坦宣言」也稱「開羅宣言」中所述有效且必須執行。在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的「憲法条文・重要文書」網頁中,現行《日本国憲法》是依據「カイロ宣言」(開羅宣言)、「ポツダム宣言」(波茨坦宣言)等重要文件作為制定基礎。由於一般民眾對「開羅宣言」性質不甚清楚,藉由閱讀觀看「尋求歷史座標點辭條資料庫」收錄的相關影像、圖片,將會清楚許多。以上就是「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的初衷。

在實務面,政大人文中心研究助理林宛璇介紹了資料庫基本操作方式。提及因目前網路搜索引擎發達,如坊間的幾個著名網路百科,但是內容的正確度卻無人把關。而「尋求歷史座標點辭條資料庫」是由專家學者團隊、教師群做辭條編寫與審查,目前資料庫內含「教學教材辭條」和「數位教學教材」。所謂「教學教材辭條」是集中在其領域、地名、人名等進行詳細的解說,嘗試加入多元史學的研究論述,而非一家之言;「數位教學教材資料」則廣泛挹注教學相關的圖像、影音等輔助資料,透過文字以外的多元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資料庫檢索功能方面,除了基本檢索功能,還有下拉式選單,以及「新增查詢欄位」,最多可同時使用四組字串搜索。搜索結果除了顯示辭條名稱、內文,另有人名、時間、地點、關鍵字、物品等。並且,在搜索畫面首頁,亦有依一週內檢索次數呈現的「熱門檢索詞」。計畫執行以來,辦理過25場教師研習營與高中生工作坊。資料庫的建置過程,有眾多教師與學生參與,達成讓教學現場的教學工作者及受教者,實際參與教材規劃與研發目標;同時,建置一個供師生與研究者學習、交流的網路平臺。完成「書寫你我歷史,大家一起寫教材」的目標。

另外則由人文中心研究助理許陳品說明了校對資料庫內文工作,以及發現的一些情況。首先,是以「Turn it in」系統檢核辭條內文,確認資料庫所收錄的辭條皆為原創,少數辭條因引述史料全文,故造成「相似度」偏高。其次,簡述了資料庫中人名、地名等統一之譯名,以方便使用者檢索。第三,為反映真實歷史情境,「東羅馬帝國」皆改稱「拜占庭帝國」,「普法戰爭」改正為「德法戰爭」;以及尊重土耳其語發音,「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改譯為「奧斯曼帝國」或「奧斯曼土耳其」。最後,示範了從學測、指考考題中擷取出多組關鍵字,並放入資料庫搜索,得到符合考題脈絡的辭條解答。

政大歷史系教授王德權發表「關於『歷史素養』」的講題。王老師以中國唐代詩句中出現「稻麥輪作」之描述,強調面對史料必須嚴謹分析,並稱史料要回到歷史脈絡中查考才能避免失真。另外,他以漢初土地「兼併」、宋代由於科舉考試擴大造成「仕進無他途」等例子說明,要以理性分析來破除成見,這是教導學生閱讀史料時不可或缺的基本態度。

周主任也談到「歷史學習」應有的態度,特別是中國傳統也重視學生的思考,他舉中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試題為例,說明古代科舉也考申論題(策論)。另外,周主任提及學習歷史必須注重事件之間相互的連結,例如學習臺灣史時,會遇到「清代臺灣最高行政長官為何」的問題,特別是在臺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之前,由臺廈兵備道或臺灣道為最高長官,但「道台」(或稱道員)官制,在未學習中國清代史前不易理解,因此,要建立臺灣史與中國史之間的連結,是很重要的。

大考中心研究員管美蓉以「111年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暨銜接措施及精進命題」為題,首先講述107年度學測語文類考科(國文、英文)的考試項目將做調整。預計在108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民教育新課綱,以及在111年度考試題型可能有的變化。12年國教課綱中提及「核心素養」,命題的三大重點方向為:「情境化」、「整合運用能力」,以及「跨領域、跨學科」,而強度較高的素養題將會以較長題幹或題組方式呈現,將來也可能混合選擇題與非選擇題成為一個題組,著重大量閱讀與增進理解,所以劃重點、背誦的學習方式已經難以持續。未來四年將會積極建立題庫,107年開始預計陸續辦理研究測試。

首場研習營結束後,預計將在12年1日(五)、12月7日(三)、12月22日(五),於南區(臺南二中)、中區(臺中一中)、東區(花蓮女中)陸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