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中心及社會科學資料中心的努力下,政大5日啟用中華救助總會數位檔案資料庫。發表會上展出包括臺海心戰時載送至對岸的公文、傳單,陳年影音檔案及照片等第一手史料,讓參觀民眾得以窺見戰後臺灣的時代樣貌。
【校訊記者章凱閎報導】在人文中心及社會科學資料中心的努力下,政大5日啟用中華救助總會數位檔案資料庫。發表會上展出包括臺海心戰時載送至對岸的公文、傳單,陳年影音檔案及照片等第一手史料,讓參觀民眾得以窺見戰後臺灣的時代樣貌。
1950年,前總統蔣中正喊出「基於人道主義,救濟大陸同胞」口號,在政府與民間合作下,成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2000年起更名為中華救助總會),展開兩岸及海外地區的人道救濟工作。曾協助中國大陸及海外流亡難民來臺安置,在臺海心戰期間,也以空投、空飄、海漂方式,載送物資、慰問信函予對岸災胞,藉此拉攏民心。
中華救助總會理事長張正中分享,過去大陸地區水患、荒災頻繁,運送糧食成了組織的首要任務。每次出動空投飛機,除了糧米及宣傳品,還空運包括衣物、藥品、兒童玩具等民生用品;1964年起,則改採浮俱海漂、氣球空飄途徑,「氣球最遠還會飄到東北、華北地區啊!」
歷史系教授劉維開回憶,「救總(中華救助總會)就是我們成長過程的一部分。」過去打開報紙,就能看到相關救援新聞。他補充,當時發送到對岸的宣傳單,內容除了政策宣導,也常會比較兩岸的生活差異,「有時傳單上的人物,就是自己的同學。」
劉維開說,中華救助總會是臺灣社會福利史最重要的先驅之一,只是現在教科書較少提到這段歷史,因此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這名字就比較不熟悉。」
時代背景不同,張正中表示,現在兩岸已經不再是對立關係,加上1987年臺灣解嚴後,人道救援社團蓬勃發展,因此中華救助總會目前正在思考「舊店新開」的可能性。近年關注許多海外僑生的求學需求,也著手協助大陸配偶適應在臺生活。
重新整理過往的文物資料,他肯定政大推動史料數位化、公開化,期盼參展民眾能藉此看見臺灣過去60年來,在社會福利及人道救援面向的歷史發展。
歷史二林于庭表示,過去看到對於中華救助總會的歷史多以文字為主,但這次展覽展出許多影像、圖像甚至是實體文物,從當時的傳單、公文等內容,讓她得以見證許多歷史的足跡。
她認為,政大彙整過去史料並推出數位展覽,「讓靜態的歷史能以動態、互動的方式呈現」,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認識過去,讓歷史教育更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