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邀請楊奎松教授以其多年精冶國共關係史之長才,就「蔣介石與戰後
國
共關係問題」為論旨,於輔仁大學歷史學系進行講座,和與會師生及專家
學
者交流所學,裨得增益蔣中正先生研究的知識效能。
時間:103年5月28日
地點:輔仁大學文華樓LI200教室
今天要講的戰後蔣介石與國共關係,主要是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講到1946年底1947年初國共關係全面破裂為止。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後,如果我們從1947年算起到1949年,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退到臺灣來,大概也就兩三年左右的時間,戰後決定國共兩黨勝負和戰的關鍵點,其實就是在抗日戰爭後到1947年初左右。所以要講到戰後國共兩黨有沒有和平的可能性,就必須要講到這段時間的歷史。但是要講到這段時間的歷史,為什麼最後兩黨沒有和平統一,甚至國民黨還失敗了,國民黨從抗戰開始到1949年都是執政黨,直接領導了中央政府,為什麼中央政府會被一個帶有流寇性質又很弱小的小黨給推翻。
.jpg)
1948年3月國民政府把延安打下,中共全面撤出。簡單的說,在戰後國共兩黨之間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也曾經達成過協定,這個背後極為重要的,就是美蘇在戰後如果保持在戰時那樣同盟的關係,至少在這個階段不發生大的分裂衝突,國共的妥協就是必然的,然而事實上恰好相反,美國在這個時候很多地方處理跟蘇聯的問題時,杜魯門的態度非常強硬,所以也直接導致了國共兩黨在東北問題上發生失控。東北問題的失控,蔣介石又不能採取機會主義的方式,設法穩定住蘇聯,讓蘇聯不站在中共的那方,所以最終讓蘇聯在東北問題上只能依靠中共。東北一旦打起來,關內中共占有優勢的地方必然也會發生暴動,這樣戰爭的爆發就是不可避免了。
戰後國共雙方的問題,最核心的還是在於國際問題,在於美蘇之間的關係,蔣介石如果能夠正確掌握美蘇雙方之間的問題所在,也許在解決問題上不是沒有機會達成和平共識,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達成妥協的。但不管是蔣介石或是毛澤東,其時胃口的非常大,不願意真正的進行妥協。國民政府在戰後其時力量是不夠了,沒有辦法在拿關內的情況下,再繼續拿下東北,所以在東北打到最後其實也經很清楚,國民黨軍隊甚至沒有力量可以越過松花江。因為後來林彪部隊壯大,最後甚至推進關內,就是靠在松花江的那10幾萬部隊,從10幾萬部隊發展到100多萬。今天有些人,譬如像白先勇會說,他父親(白崇禧)當年說要打過松花江的建議沒有遭到蔣介石的採納,導致後面的中共反撲,這樣的說法太簡單了。
當時的國民黨中央政府是沒有這個軍力的,從當時派往東北接收的5個軍,到最後的9個軍,蔣介石也只能派出這樣的軍力,沒辦法再增加更多的軍隊到東北去。而東北3面都圍繞著蘇軍,中共在東北除了北滿之外,南滿也是有部隊的,打到1947年的時候,中共在南滿靠近大連的地方有相當強的攻勢,如果國民黨軍隊佔有優勢的時候,中共部隊一跨過鴨綠江就到朝鮮了,包含他的軍援和武器彈藥等,都是經過朝鮮運過來的,可以看出中共的部隊是非常強的,而國民黨的部隊也不敢過鴨綠江,等到中共的力量集結到一定程度時,又再從鴨綠江打回來。實際上當時在國民政府內有另一種意見,就是關內問題沒解決之前,先將東北問題擱一邊放,不要花那麼多的兵力在東北上,事實上,後來花了如此大量的兵力到東北之後,華北就控制不住了。最後在1946到1947年的作戰,可以看出中共在華北的機動性非常的強,這對國民黨後來只好從原先的主動進攻被迫轉為被動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