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瑞教授可謂是當代東亞論述的先行者、推動者與實踐者,有相當的學
術威望。本次「蔣中正先生講座」,即邀請其以擅長的東亞共同文化研
究,選定韓臺關係與小中華文化為題,在11月19日於政大國務院與台文
所,分別主講〈對韓國人而言臺灣為何?:重看韓臺關係〉及〈中華與去
中華的文化政治:重看「小中華」〉,由文化的視角剖析二戰與韓戰後,
中華/東亞秩序的建構過程,兼及蔣中正先生的立場與影響,為本年度的
講座畫下圓滿句點。
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場次
講題:對韓國人而言臺灣為何?重看韓臺關係
時間:103年11月19日
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70112教室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場次
講題:中華與去中華的文化政治:重看「小中華」
時間:103年11月19日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6教室
〈對韓國人而言臺灣為何?重看韓臺關係〉演講紀實
適逢韓國臺灣斷交20週年,在展望雙方關係的未來之時,首先要銘記在心的就是必須超越中國(大陸)或臺灣的二分法。儘管20年前在國家間的關係上,不得不兩者擇一,斷交後兩個社會在沒有美國作媒介的情況下,在各個層面有直接見面的寶貴機會,若想要好好把握這樣的機會,就應該要克服中國與臺灣的二分法,從連動的東亞社會的視角來重新審視臺灣。
首先想到的就是,臺灣是連接東北亞與東南亞的橋樑。為了防止東亞談論過度傾向於東北亞中心主義,將東南亞納入就顯得相當重要,臺灣有東南亞(南島)文化與漢族文化交會,角色最為關鍵。其次是,臺灣是多元文化主義的實驗場。臺灣人以多元性建構自身認同的經驗,這對才剛開始體悟到「多元文化家庭」重要性的韓國而言,是很好的參考點。再者,臺灣提出中國是什麼的問題,這也很重要。臺灣人同時推動民主化和本土化的經驗,不僅讓我們對北京政府公開標榜的「多民族統一國家論」的現實適合性與重疊於中國國民國家的帝國性產生疑問,同時也對中國現在標榜的替代性發展範本(也就是「中國範本」)的可信度產生質疑。從這點來看,臺灣既是與冷戰時期不同層次的「中國之窗」,作為連帶的對象,亦具有嶄新的意義。
最後,不是從重視國力或市場大小的國家,也不從資本的角度,而是從摸索如何創造更人性化社會的觀點來重看臺灣時,臺灣人重視兩岸關係,更進一步重視東亞脈絡,同時並有效實行「民主化和本土化之二重奏」的苦惱與洞見就更顯珍貴。儘管在和國民黨獨裁政權鬥爭並透過選舉完成執政的過程中,本土化明顯是民主化的動力,但民進黨執政後,本土化卻因為偏頗的民族主義(福建人沙文主義)和貪污隱藏在後,而有墮落的嫌疑。在這個點上,想要實現更民主更自由的社會而尋找「進步本土」之路的團體, 或是以韓國的分斷體制論為參考來檢視兩岸關係,跨越統獨之爭的二分法摸索替代發展之路的團體 等,這些批判勢力內部的許多細微變化值得關注。
身為兩岸之一,臺灣的不穩定性極高,如果韓國可以在臺灣努力符合自身的社會脈絡辛苦實現更人性化社會的創意性作業上給予協助,那麼,臺灣人勢必也會問「對我們而言,韓國是什麼?」。韓國身處分斷的韓半島南部,如能以自己的方式逐步實現這種創意性作業並取得值得注目的成果,屆時臺灣人也會認真關注韓國。這也可以稱為另一種韓流,不是嗎?

〈中華與去中華的文化政治:重看「小中華」〉演講紀實
伴隨著中國崛起的關係,整個東亞秩序面臨重整的局面,我提這個題目,就是要討論「朝貢秩序」。有一位大陸新左派的學者,大談在中國崛起的情況下,整個東亞秩序應該要重新建構成新朝貢秩序,以維持霸權主義。為何現在還有人為重談過去的事情呢?我想這就是「歷史記憶」的問題了。所以臺灣、香港、沖繩在面對這樣的趨勢之下,應該要如何面對這種歷史記憶的問題呢?
從西方世界非主體的周邊的角度,以及東亞世界中被壓抑的周邊的視角,或可稱之為一種「雙重周邊」視角來切入,同時知識份子需要從政策動向的評論與宏觀的文明角度進行思考,這兩者之間的交流互動非常重要。一般的人文學者很重視宏大的文明論述,社會科學學者則很重視短期政策發展的過程,我認為應該把這兩者應該混在一起,這非常重要。因此我提出一個新名詞,就叫做「社會人文學」,將兩者連結在一起評論。所以當我們在討論沖繩問題、臺灣問題以及韓國問題時,必須要從宏大的文明視角來重新討論,考量價值與利害關係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果想獲得某一行為的正當性,就要建立與重要的當代思維體系的聯繫,而我想就「小中華」這一點進行分析。對於小中華的討論,不是代表要去中華或是民族主義的討論,而是要重視「中華」與「去中華」之間的張力,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在1949年韓國的李承晚(이승만),本來要和臺灣的蔣中正以及菲律賓的季里諾(Elpidio Quirino)組成太平洋同盟,但卻遭美國反對而失敗告終,這個例子非常清楚地顯現出彼此關係的界限。在冷戰時期,美國並沒有提出任何東亞秩序的架構,只要各國聽美國的意見,而看不到小中華的概念。然而但到了21世紀初,盧武鉉政府首先提出了均衡者論的概念,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其意義有些模糊。積極的調停作用或消極的中立,馬上被保守派批評為親中離美,這一想法後來對小中心韓國的影響也很大,這就是小中華概念的轉化。在歷史上,韓半島在地緣政治學上,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是連接大陸勢力與海洋勢力的橋樑;從消極角度來看,則是日本與中國侵略對方的墊腳石。
觀察目前的情況,韓國雖然努力想保持著中、美之間均衡者的角色,但這是不可能的。韓國政府愈來愈傾向中國,但被批評者說將使韓國陷入蟻獅中國的陷阱裡(antlions/中國という蟻地獄に落ちた韓國)。我們應該區別中國與中華之間的關係,而不應愈來愈誇大中華世界的範圍。應該要問何謂普遍文明?文明的表徵又是什麼?我想或許是當別國的人民想要移民到中國時,那就是文明的表徵了。

最後,我想從複合國家、高度自治的概念,處於分斷狀態的韓半島,對國民國家的單一性提出質疑。複合國家論指的是在統合「一個民族,不同體制、國家」的過程中,提出的對主權的創意性的實驗。複合國家(compound state)論是韓半島實現統一過程中一個中間階段,包括「南北聯合」(韓國和朝鮮的國家聯合,confederation)在內的和平的、漸進的、階段性的整個過程。將東亞各地社會的自治運動與複合國家論進行比較,會提供很好的借鑒。當我們正確認識到某個地方,凝結著時間與空間的矛盾與糾紛,並堅持要克服這一矛盾的態度時,才能夠發現核心現場。一直以來我所關注的核心現場,指的正是韓半島、臺灣、沖繩等地。在核心現場的方法中,或許能夠對東亞文化與秩序有一種重新的認識與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