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李培德教授,以其專精的中國近代經濟史領域作切入,分別於東華大
學歷史學系及國史館,主講〈國共兩黨在香港的競爭(1949-1951)〉與
〈蔣介石與民國金融──江浙財閥再探討〉,希冀由經濟、金融的視角論
述,投射出另一種1949年前後動盪政局的切面,增添民國史研究的基底實
力。
東華大學場次
講題:國共兩黨在香港的競爭
時間:103年10月20日
地點:東華大學歷史學系人社二館共四講堂
國史館場次
講題:蔣介石與民國金融──江浙財閥再探討
時間:103年10月22日
地點:國史館四樓大會議廳
〈國共兩黨在香港的競爭〉演講紀實
兩黨在香港有競爭,那為什麼有競爭呢?透過什麼來表現呢?第一,我找到了對華商的統戰。華商只有一個,到底是往左還是往右?在香港的看法,左就是代表跟中共,你們可能不同意,但我們的看法是這樣。右就是代表國民黨。還是兩邊都靠,誰給我好處多一點,我就多靠一點,是不是這樣?再看1945年以後,日本打敗了,在中國大陸的歷史大家都很知道,日本撤退投降了,國民政府全面接收。香港也面對同樣的局勢,而且大戰結束日本也撤出香港,誰來接收?問題就在這裡,你們認為是誰來接收?國民黨認為我們差不多要檢討對香港的政策,中華民國政府可以接收香港。把香港殖民地的地位取消,這是一個可能性。
第二,中共在華南、在深圳、在香港沒有正式的政黨,但是有游擊隊,我們叫東江縱隊。這個游擊隊很有力量,特別是在九龍地區,為何他們願意把武力很順利地移交給英國。東江縱隊花了這麼大力氣在九龍劃出地盤,你願意這麼容易交給英國嗎?我們要問這些問題。
第三,我找到一些個案,坦白說我是做經濟史的,對政治史沒有很大的興趣,但就是這些個案引起我的興趣與注意。1947年香港最大的商人商會叫中華總商會,舉行會長的選舉,有兩派鬥得非常厲害,一派是據說國民黨支持的;一派是中共支持的。結果中共支持的那派贏了,但是被告上香港法庭,認為對手選舉有舞弊,我是從這個舞弊案子開始注意的。這個商會很特別,它的成立是1900年,當時還是清政府,這個商會是比較靠政府的,是政府的默許之下成立的,它有它的光環。

辛亥革命以後,這個商會還一直存在到1949年,1949年的10月1日,那天那個商會,把中華民國的國旗摺下來了,也掛上五星紅旗。為什麼變化這麼快,一天就可以把自己的政治立場,從支持中華民國政府轉變成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這不是常態。後來我發現了解釋的途徑,因為中共地下黨已經對這個商會進行滲透,而且滲透的時間很早。1930年代初已經開始了,這就是統戰的力量,所以在需要的時候,馬上就可以改定,馬上就可以改變政治立場。
〈蔣介石與民國金融──江浙財閥再探討〉演講紀實
學界由1988年Parks M. Coble(科布爾)講上海資本家與國民政府的關係,已經延及對於上海資產階級的研究,還包括法國的Marie-claire Bergère(白吉爾)教授,他也是從資本家的角度來討論民國史。這些方興未艾的研究,都提出江浙財閥跟國民政府有其密切關係,從北伐軍到中央政府成立,那種關係很微妙。相對於上海資產階級的研究,我們這裡說的江浙財閥,慢慢地從北伐的時段,往後延伸。從北伐開始講,講到抗日戰爭,而且還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甚至還討論國民政府的轉移。就是從1938年西遷到重慶,還有汪精衛政權,上海資本家跟這些不同時段的政權有什麼關係。
不過從抗戰結束到中共成立這段過程,我認為有關上海資產階級和國共兩黨關係的研究,還不是很足夠。尤其是從資產階級再細分下去,包含金融、工業,各別行業的專門的討論,也不是很足夠。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要用財閥這個詞,我們可以稱為他們是企業家、專業的經理人(Professional Manager),來代替傳統的那種論說。所以我嚐試從中國不是只有財閥的角度切入,我們眼光不應該只集中在財閥,而是要集中在金融階級;也不是只有攀附政治的資本家,而沒有追求地位獨立、專業至上的銀行家。而且江浙財閥這個名詞,是具有政治性、具有壟斷經濟與金融的影響力,得以擴及至全中國,並與帝國主義有密切關聯,所以不要僅僅稱其為財閥。
其實民國時代,剛剛講的中央政府成立是1927年,隔年的1928年就有中央銀行的出現,從此時期到40年代,這二十多年,其實民國經濟發展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第一,在這個年代,特設銀行業高速增長,而且達到頂峰,等一下會告訴大家為什麼在30、40年代,銀行業會發展得這麼快;第二,隨著經濟發展,在中國出現大量的金融機構,他們都集中在上海。而且除了董事長以外,還有其他的管理階層,出現了中產及職員階級,但是這些階級卻很少受到注意,大多數研究者只注意像陳光甫、張嘉璈,他們下面的中層、下層幹部是誰?如何接受訓練?怎麼展開抱負?開始他們的職業,我們了解不多;第三,國民政府在此時期推行的金融改革和經濟統治的政策,如果沒有銀行業的支持,再怎麼好的政策也沒辦法執行,這個是很重要的;第四點,在30、40年代,雖然剛說到銀行業高速增長,但是中國也面臨了各式各樣的內部與外部問題,最明顯的就是抗日戰爭,1937年到1945年,中國為了克服抗日戰爭,推行了一連串的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項就是1935年的幣制改革,但是我認為幣制改革是推的有一點急促,而且國民政府有一點博弈的冒險,但是最後是成功的。在這麼短的時間,那麼困難的環境,推出幣制改革,對於中國經濟是不是最好;第五點,不但是中國本身的問題,也是從全球的角度,特別是從美國引發的1929年經濟大蕭條。全世界都出現大蕭條的話,中國還在進行幣制改革,是不是對中國有利?但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從金本位改為銀本位,他需要充實他的國庫,所以他從全世界去買銀,購買白銀。美國政府為了支持國民政府,也從中國大量購買白銀,也就是因為美國的白銀政策,使得中國金融產生很動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