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法院士為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學家,邀請其擔任「蔣中正先生講
座」系列四的主講者,以〈從邊陲變中心──1950年的臺灣〉為講題,分
別在中正大學與中正紀念堂開講,剖析臺灣處於1950年代的關鍵時刻,在
當年時空背景與內外因素的作用之下,其在多方面向上的「地位」變化,
此乃研析中國近現代史及臺灣史的學人,皆需予以留意的焦點議題,亦可
提供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當年時局的回憶與歷史建構,使歷史的樣貌更為
具像化。
中正大學場次
時間:103年5月29日
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
中正紀念堂場次
時間:103年10月19日
地點:中正藝廊視廳室
臺灣從邊陲變中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要知國家首都所在,即為一國中樞之所在。1949年12月8日,中華民國遷至臺灣之前,歷經38年的時間。這38年可謂風雨飄搖數十年。最初有軍閥割據,而後有日本侵略,其後國民黨至廣州北伐打到北京,又有共產黨之起,蘇聯又利用共產黨對國民黨進行鬥爭。這38年間可謂「亂」,戰爭不斷,因此國家首都亦遷移無定。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首都定在南京,其後遷至北京,19年後又遷回南京。後又因抗戰故,1938年先遷武漢,再遷重慶。1946年遷回南京。1949年則因與共產黨作戰不利,自南京依序遷至廣州、重慶、成都,並於該年12月8日遷至臺北。
在政府即將遷臺之際,美國並不希望蔣中正到臺灣,也不希望中華民國政府遷到臺灣。這樣一來,共產黨可能追擊,一舉就拿下臺灣。美國的計劃是在臺灣扶植一個政府,由時任省主席的陳誠與孫立人建立自治政府。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雖被國民政府接收,但二戰的同盟國卻尚未與日本訂定合約。於法理上,是時臺灣仍為日本領土,只是被盟中佔領而已。因此,美國怕臺灣被共產黨奪去,因此美國有一派人主張要將臺灣交給聯合國託管。遠東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主張,臺灣應由美軍直接佔領。其目的都是為了不讓臺灣被中國共產黨奪去。然而,陳誠與孫立人對蔣中正十分忠誠,非常歡迎蔣中正到臺灣。因此當時蔣中正前往臺灣時,並未遇到大的困難。
國民政府在1949年遷臺之時,沒有總統。是時代總統李宗仁在離開中國時,命行政院長閻錫山代理代總統一職。閻錫山的職位便成了「代理代總統」。而蔣中正的身份是國民黨總裁,總裁不能直接對政府發號施令,必須透過中常會決議,交給從政同志執行。因此,蔣中正只能透過黨的私人關係,對部署臺灣防務、安排人事。
當時,復職具有相當大的急迫性。閻錫山的代理代總統,只能當到2月20日。國民黨黨中央開會,認為蔣中正復職並無法律問題。當初蔣中正去職是發表文告,讓副總統李宗仁主持與共產黨講和之事,(並未經過國民大會表決通過)。既然講和失敗,蔣中正自然可以復職。這條辦法在2月28日達成。第二天3月1日,蔣中正便宣佈復職。
以上說了臺灣由中國邊陲小省成為中心的兩大主軸。一是政府遷到臺灣,二是國家有正式元首。
最後講些結論。

現代人聽到1950年代,首先想到的便是白色恐怖、國民黨專制。此二者為歷史事實,固無疑問。但這些歷史並非孤立,我仍希望在看待歷史事件時,能回到現場,而非單以現代價值觀否定當代之作為。這些事件,需要考慮到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為求生存而採取的行動之背景下進行瞭解。1950年代,臺灣能以一省之大小,承受中華民國政府之遷入,能以一省之土地代表全中國於國際組織中發揮作用,能以一省之資源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進逼,這些都需要讓臺灣付出一些必要的代價。1949年中共進攻金門未果後,近來的材料顯示,1950年毛澤東曾考慮進攻臺灣,但因無法有效掌握制海、制空權,不敢貿然嘗試。
中華民國撐過1950年後,局勢改觀。1951年時曾流行一首歌,我還記得前面幾句:「民國40年(1951年),一切大不同,狂風暴雨都度過,苦盡甜來有光明。」在唱這首歌的人多少都有感受:過1950年後,一切都穩定下來,美國也協防臺灣。中華民國由是死裡逃生。
有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對我的說法會有些體會;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會對我的說法感到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