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蔣中正先生講座> 102年> 系列四:楊天石教授> 「蔣中正先生講座」系列四楊天石教授演講紀實
講座規劃系列一:金冲及教授系列二:松田康博教授系列三:齊錫生教授系列四:楊天石教授系列五:山田辰雄教授
  102年


「蔣中正先生講座」系列四楊天石教授演講紀實
2014-03-04
楊天石教授本次特別以〈蔣介石與抗日戰爭〉為題,進行中正先生講座系列四的演講。

演講開頭,楊天石教授引述了最近發現的資料,是1912年德國記者訪問孫中山的報導。孫中山預言:中日兩國不可避免地將會發生戰爭,且在開戰48小時內日軍便可輕取北京,遷都勢在必行。孫中山也表示這場對日戰爭中國將會盡一切努力組織抵抗,時間將是以年計算,日本不可能負擔一場持續五年以上的戰爭。楊天石教授認為這篇報導蔣中正未必知道,但日後的形勢變化卻與孫中山的看法不謀而合,令人玩味。

說到抗日戰爭,便要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說起。目前在大陸仍有人認為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出於蔣中正的指示。透過蔣中正日記中1931年9月18日的內容,可知蔣介石當時人在南京赴江西的軍艦上,並不知道九一八事變的發生,而是在隔日透過上海的電報才得知事變經過。同時藉由1946年張學良的日記與1990年唐德剛進行的口述訪談中,可知蔣中正確實未下達不抵抗的命令。
 
但是,不抵抗主義卻是源於1928年北伐軍在山東兖州的會議結論。面對日軍佔據濟南,蔣中正率領的北伐軍必須做出繼續北伐或是對日戰爭的決定,最終以「不抵抗」的結論繼續北伐,也因此成了不抵抗主義最早的說法。
 
對日抗戰是採取「持久戰」的作戰方針,蔣中正在1932年對何應欽的指示便提到:「與倭持久作戰,非如此不足以殺其自大之野心。」隔年,便在日記中提出「東南國防作戰計畫」,之後更加強各地工事,積極聘用德國顧問訓練軍隊,並向德國購買軍火。1938年的講演更提出「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更自記:「積各路之小勝,而成全域之大勝」。其中1936年蔣中正在與李滋羅斯的對談中更表示:「當戰爭來臨時,我將在沿海地區做可能的最強烈的抵抗,然後逐步向內陸撤退,繼續抵抗。最後,我們將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維持一個自由中國,以待英美的參戰,共同抵抗侵略者。」倒也可說是蔣對未來戰局的正確預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4_1.jpg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而言,其意義在於不平等條約的廢除、收復失地、洗雪國恥,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亞洲各國來說:在抗戰中,蔣對印度、韓國、泰國、越南等國獨立運動的支持,也在戰後各國實際的獨立上一一實現,亞洲世界的格局由蔣心中恢復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轉為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在世界局勢上,中國戰場的存在,牽制了日軍南進的攻勢,也粉碎了德、義、日在中東會師的計畫。
 
楊天石教授認為,日本侵華是中國自古以來所面對的最大亡國危機。蔣中正領導抗戰、拯救危局,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四強,此功績當充分肯定。但蔣未能充分發動人民,沒有解決和中共的矛盾以及改革內政,也是蔣中正領導抗戰的缺點。然總體而言,蔣中正在抗戰的領導方面,確實是要給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