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中正先生講座」系列二的講者,請到了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東洋文化研究所的
松田康博教授(まつだ やすひろ),針對其長年對東亞外交史的研究心得及學術成
果,向台灣的學者專家及大專院生進行交流討論,期許能增益彼此知識能量的轉
化。松田教授此次特別以「蔣中正與台灣」,作為三場演講的中心主軸,依次在國
史館、東海大學與中正大學發表〈蔣中正與台灣:反攻大陸政策的演變〉、〈蔣中
正與台灣:自撤退台灣至放棄反攻〉、〈蔣中正與台灣:反攻大陸政策〉之專題演
講。
這系列講題的訂定,緣起於松田教授今年再次造訪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重溫《蔣中正日記》時的發想。松田教授認為,此段從中華民國撤退到台灣、追求反攻大陸,到最後放棄反攻大陸的歷史,有必要做一個綜合的歷時性分析研究,並且應加入蔣中正先生的內心處境,作為串聯這過程間的內在因素。因為這每一個政策,對蔣中正先生而言都是高度的軍事政治動作,其後必有特殊的想法及考量。由此,松田教授認為蔣中正先生的思維模式,需搭配台灣的歷史發展、台灣過去的命運,作為分析的座標。是以,三場演講的主旨緊扣在以宏觀的觀點,檢視蔣中正先生從撤退來台到放棄反攻大陸,這段為時約20年的歷史。
(一) 〈蔣中正與台灣:反攻大陸政策的演變〉紀要
大陸反攻政策的最高潮是1962和65年,但實際上在1965年即告終焉,且62年與65年前後推動相關政策時乃是看時機。有如下的原因,在於客觀要素的薄弱,相關作戰計畫在物理上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實施,因此大陸反攻政策的推動乃是受到蔣介石個人的強烈影響。其後退守台灣的困境與反攻大陸的困境,總體而言蔣介石其實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是一個長於守勢、採取行動時傾向避免風險的軍事政治家。
(二) 〈蔣中正與台灣:自撤退台灣至放棄反攻〉紀要
蔣中正1965年5月1日的日記中,就可看出他已開始死心,從積極的反攻轉為先守住台灣的決策移轉。綜觀蔣中正先生的的轉變路徑,是由依賴美國轉變至美國不買帳,因而單獨反攻但國軍無力打勝,情況急轉直下為再不小心可能連台灣都要丟了。所以漸漸的結束反攻大陸行動,海上的突擊也減少,並開始縮編軍隊,加上同時期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的這一年,蔣中正又開始密切關注大陸,發覺到毛派和反毛派的矛盾加深了,或許又是一次反攻大陸的好時機,只是這次(1967年)向美國提出反共大陸計劃,美國清楚地予以拒絕,反攻大陸的計劃也就難以實行了。1972年,老蔣日記寫道:「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句話是蔣中正的座右銘,他一輩子都想反攻大陸,直至1976年蔣中正去世,卻始終沒有成功。
(三) 〈蔣中正與台灣:反攻大陸政策〉紀要
台灣反攻大陸高潮應在1962與1965年,但反攻政策也在1965年同時告終。反攻之客觀條件相當艱困,只因蔣中正個人意志貫徹才能堅持,然最終也因蔣考慮現實環境而主動放棄。蔣中正為軍事政治家,但從反攻問題而言,或與一般人印象不同,蔣非擅長攻勢,而是擅長守勢,避免風險,故雖有反攻計畫,但因時機未能出現,也就沒有大規模的實質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