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於民國95年6月,成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與人文價值研究中心」(簡稱「科文中心」),後為配合教育部提升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教研成果,以培養國際競爭力,並強化人文社會學科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力及發揚人文精神之價值,所推動之「補助大學校院設立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計畫」。遂於97年1月,經第147次校務會議決議通過,將「科文中心」改制為「人文中心」,以此效力人文大計。
(一) 主要任務
在「邁向頂尖」與「追求卓越」的良性刺激之下,如何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影響力,開創人文學科的新路線,成為關鍵所在。由此,中心主要任務可概括如下:
.jpg)
1. 針對人文議題,從事校內外跨系所、跨領域之整合型研究與教學。
2. 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探討多面向的前瞻內容,厚實人文學科的未來發展。
3. 出版研究成果,促進新知交流,豐實學術能量。
4. 進行民國史檔案資料數位化工作,建置中國近現代史資料庫。
5. 打造學術專屬網站(http://hc.nccu.edu.tw/),發表研討成果,成為學術平台。
(二) 組織運作
依「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設置辦法」第三條規定,置中心主任1名,綜理並推動本中心業務,自97年1月改制為人文中心後,歷經戴華教授(97.01-97.12)、王文顏教授(98.01-98.07),98年8月起,由本校歷史系周惠民教授擔任主任至108年7月。108年8月至109年7月由歷史系劉維開教授接任主任;109年8月至110年7月復由歷史系周惠民教授再次擔任主任;110年8月由歷史系藍適齊教授新接主任職。此外,設有5-7名的諮詢委員,遴聘人文學科領域執牛耳的專家學者,承擔研議中心業務之重責,包含議決中心的運作方針、年度工作計畫、研究計畫申請案,以及其他重大決議事項等。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103年至105年諮詢委員名單
姓 名 職 稱
許倬雲 中央研究院院士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邢義田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陶晉生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為有效處理相關行政庶務暨學術活動的推展,設有專任助教1名,然由於本中心非建置性單位,因此並無人員編制及經常門經費。目前中心的行政人力及業務推動,除依靠頂大經費挹注,亦努力向外籌措與爭取,成果展現在104年8月起,得到華美醫學教育基金會主席李摩西先生捐助,推動「《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編校出版計畫」;104年10月起,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執行「尋求歷史座標點計畫」。憑藉執行之3項整合型計畫的經費,共聘任1名博士後研究人員、4名專任助理,並依計畫實際需求,任務性聘用博碩士級學生兼任助理或約用人員若干名。在中心主任統籌與助教的推動之下,將持續累積研究能量反饋學界與社會,並增進本校於人文學科的影響力。
.jpg)
人文中心行政組織架構圖
另為協助研究團隊能夠順利運作,依所屬任務性質,延聘國內外學者專家擔任審議委員,與運作之研究團隊成員會談,並審閱各研究團隊運作報告及研究成果與計畫主軸之切合性,提供相應的建議,期更為激發各研究團的學術產能。要言之,本中心的組織運作及學術行政,雖因非建置性單位而面臨諸多挑戰,然而在中心主任的帶領與助教的襄理,輔以各專兼任助理的齊心協力,以及各研究團隊成員與諮詢委員、審議委員的多方配合和支持,使本中心在推展學術活動與出版研究成果上均頗有所成。惟受限於非建置性單位,致專兼任助理,因非正式編制或因學業規劃,人事異動較為頻繁,需另調整現有人力之時間填補,使研究效能略損,實為美中不足,若能增編制內員額數名,中心之運作與成長定可更加飛躍豐沛,向成為國際研究重鎮更推進一步。
(三) 中長期發展目標
回顧我國百年來的歷史發展,置於全球架構中,有其獨特性,尤其是臺灣在東亞地理空間的所屬位置,在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亞太區域研究、國際關係研究等議題上,有先天之優勢。人文中心自99年起,先後執行之「中華民國發展史撰寫計畫」、「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對於我國的史觀詮釋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學術能量,皆有相當之成果積累。憑藉此學術優勢,在第二期頂大計畫階段性任務完成後,下一步若以臺灣為中心,結合時空座標軸的交織象限,之於兩岸、之於亞洲、之於全球的漣漪式發散,或將在全球體系中建構出獨一無二的關鍵位置。依此發想前提,本中心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法學院、國關中心於第二期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下所共同執行之「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現代中國的形塑與區域安全拔尖研究計畫」,經5年的成果積累,對於作為研究客體的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宗教、文學、少數民族、法學體系、區域研究、國際關係等各領域已有深厚之基礎。築因於此,包含本中心在內的四個校內單位,將以前一期合作之基礎與默契,研議下一階段的高教計畫申請,擬回到臺灣作為原點,使研究的點線面更為擴大,刻劃全球佈局下的兩岸與國際關係。
在此框架,本中心維持多年來執行各項計畫所積累的中國近現代史學術優勢,規劃「抗戰史研究」與「冷戰史研究」為中心議題,組織跨校際、跨領域的研究團隊,試圖藉由學術研究回應當前兩岸關係之架構及其起源,期能透過歷史性的脈絡化研究,提供我國在歷史敘事正當性與國際情勢影響力的學術解方。兩岸對於抗日戰爭起點的歷史論述,在今年初中國教育部一紙命令,宣布大陸的中小學教材自2017年春季開始,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的概念之後,正式形成八年抗戰v.s.十四年抗戰的史觀話語權之爭。然而史觀形塑的基礎乃奠定於堅實的史料,因此本中心回到歷史研究的本質面,一方面賡續出版民國史研究的檔案史料,如《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編校本等,提供學界研究者與社會大眾更充分的檔案資料,另方面則擬與英、美、俄、日、印度與緬甸等國之檔案典藏機構合作,蒐整中國對日抗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相關史料、文獻,將其統合後予以數位化,裨益研究之用外,也希望建立起人文中心與全球民國史檔案資料藏館的交流網絡。
將對日抗戰置於全球歷史的脈絡中進行研究與思考,是本中心推動此計畫的研究取徑和問題意識,即以世界史的視角檢視國史的發展,查究我國在現代民族國家形成後,與周邊國家及現代世界秩序的互動關係。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冷戰格局與結構,在東西方兩大強權的競爭影響下,我國在應對兩岸關係的變化,以及之於亞太地區的局勢激蕩,是極其重要的切入點。因此籌組國際冷戰研究團隊,是本中心的另一項規劃要點。1949年迄今,兩岸關係與國際情勢的發展可謂跌宕起伏並且密切相關,同時包含了許多歷史性的問題,不僅凸顯臺灣居於亞太地區冷戰體系下的獨特性,更顯示了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如兩岸當今的維谷架構,即應追溯自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將臺灣納入第一島鏈的全球戰略佈局中。由於時空要件的先天因素,在從事冷戰研究上保有相當重要的檔案資料及討論環境,無論以學術研究面或是國家政策面,都應好好把握,使之轉化為獨步全球的研究亮點與聚點。
在邁向後冷戰時期的當下,本中心嘗試規劃以紮實的歷史檔案資料之整理為始點,藉由抗戰史與冷戰史兩大研究議題的聚焦,在世界多極化的萬花鏡中折射出富有影響力的重點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