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心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文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以及中國
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於6月24日至25日舉辦「世界
秩序轉型下的中國」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以視訊方式舉行,邀集兩岸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專家學者,以
21世紀時值新舊世界秩序轉換的歷史軸線出發,圍繞中國人於國內外學
習、工作、經商等過程中,涉外經驗及其與外人交流所見、所思、所為,試
圖耙梳整理新與舊之間的折衝與平衡。

本場「世界秩序轉型下的中國」學術研討會,由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政治大學人文中心、政治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於2022年6月24日至25日線上舉行。擔任會議主持人、報告人、與談人、講者的學者,分別來自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大學、海洋大學、中正大學、中興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社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機構,與同時在線40至100位與會學人,一同共襄盛舉本場學術盛會。
會議開幕致詞,由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陳秀芬系主任起頭,分享自己到近代史所訪問的經歷,受到中國大陸許多學者先生的幫助;同時遊歷中國美術館、王府井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景點。陳秀芬主任代表政大歷史學系感謝所有與會學者,學術研究以追求知識和真理為職志,無分線上、線下都影響同仁追求學問的熱忱。緊接其後,由中國社科院近史所民國史研究室羅敏主任致辭,主要講述與政大自2010年雙方開始合作,及以「百變民國」等為主題所進行的學術交流緣起,同時也懷念起到臺北逛書街的經驗。羅敏主任引英國史家愛德華・卡爾對於歷史寫作的銘言,透過史學家和歷史無止境的對話來了解歷史、研究歷史。最後鼓勵與會者成為海峽兩岸合作的一份子,透過同仁學者交流和傳承,以此推動未來的學術合作。
研討會第一場次主題「文化視野」,周惠民教授發表〈早期外交官眼中的洋務〉聚焦在西方新知及近現代化透過哪些媒介在19世紀中期傳入中國。張曉筠博士講述〈國際合作在歐洲:中國國際圖書館與文化外交的開展1933-1939〉,則探討1931年國際聯盟調查團透過一系列的調查,並於1934年成立上海中國國際圖書館,及至中日戰爭爆發後的變化。
第二場次主題「主義學說」,趙埜均博士報告〈失落的「中歐理想」:德國話語與歐戰後中國政治思潮的變遷與實踐〉,內容關於中歐的政治發展曾為中國知識份子所借鏡,卻因理想與現實上的差異,使得中國政界逐漸放棄中間路線的可能性。盧華研究員針對〈跨語境的對話:從馬克思、莫里斯・威廉看晚期孫中山的民生—社會主義〉,重新詮釋改良性的社會主義如何融入三民主義思想當中,使其思想在中國引發思潮的歷程。蔣淩楠研究員提出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訪華使無產階級專政成為討論焦點,施存統等人引入日本馬克思主義者山川均的學說,強化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以此為論點形成〈施存統對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早期引介與理解〉一文。
第三場次主題「戰後思潮」,徐高博士生以〈進步主義與一戰前後的中美關係〉為題,說明美國威爾遜總統任內,許多抱持進步主義的學者實質參與中美外交事務與中國內政改革,使中國成為美國進步主義在海外的「試驗田」。接著姜濤研究員〈從裁兵到民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裁兵論在中國的演進〉點出五四運動後梁啟超雖欲實行裁兵導向的民兵制,完成軍閥軍隊裁汰,然而五卅後學生軍受到革命黨派鼓舞走向「武化」,使裁兵論在「國民革命」的聲浪中被拋棄。黃如慧博士生〈從蔣介石援引德意志「聯邦國」看民初政治〉考察蔣介石於1929年南京編遣會議發布的宣言,以德意志「聯邦國」及美國作為案例,以此建構「統一」的話語實際直指中央集權。
第二天會議從第四場次「實業與涉外」開始,魏舒歌教授論及〈圍繞華昌銻礦專利權的中外之爭〉,原來自從湖南開埠之時,西方已關注到鐵路與礦業利權的掌控,由梁煥奎所組織的華昌公司透過聯絡保守與改革派人士得以生存,及至一戰後又需與中外各界合作,才能保有銻礦的專營權。薛軼群研究員企圖透過新的角度來看盛宣懷相關研究,小田切萬壽之助自1987年出任日本駐上海代理總領事,與盛宣懷產生多項交集,借梳理兩人交游與關係的演變透視中日關係,構成主題〈小田切萬壽之助與盛宣懷關係探微〉。侯嘉星教授發表〈二十世紀上半中國農業技術人員之教育背景:以《農林部檔案》為中心的分析〉,從近史所檔案館藏的一批檔案中開發出史料新價值,可藉由技術人員人事資料,借助社會關係網絡分析其教育背景,建立1930-40年代中國農業技術人員關係網絡,從中觀察具備海外學歷者對現代中國農業的關鍵貢獻。
第五場次「宣傳與資本」,于澤洲博士生〈「俯仰內外」:善後大借款中的朱爾典〉論述1913年北京政府簽訂「善後大借款」,成為列強控制中國經濟與袁世凱獨裁的研究起點,時任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除保證英國在華利益,亦保護袁世凱政府的情況下,展現出「調和」與「強硬」的態度,成為達成借款協議的關鍵角色。唐云路博士生以〈在商言政:《密勒氏評論報》的商業運作與跨國政治取向〉為題旨,凸顯《密勒氏評論報》在華出版32年的重要性,關注該報的政府背景與商業運作,以此探究刊物背後的輿論網絡與國際交往,此外也反映西方與中國互相了解的過程。應俊豪教授〈抗戰後期中國的輿論宣傳與國際訴求:以英國駐昆明總領事館對雲南新聞輿論的分析為例〉,以1941年太平洋爆發後緬甸作戰失利,中國對外運輸補給路線遭日軍截斷,當時具有留外背景與英文能力的中國知識份子投書美國報章,鼓吹民族自決,使中國在抗戰後期新聞輿論呈現新樣貌。全文透過英國昆明領事館視角,反映中國國際地位提升後,開始以大國意識為出發點做宣傳,同時考量國際情勢,為英美等盟國營造正面形象。
專題演講部分,特別邀請劉維開教授,以〈從計畫經濟到有計劃的自由經濟—國民政府的戰後國家建設規劃〉,說明國民政府在戰後有計劃地使國家經濟體制轉型,從而在政治與經濟層面達到改革的目的。
緊接著第六場次主題「邊疆與轉型」,張臨希博士生發表〈民初國家轉型下的北疆形成:平定「丑年之亂」探析〉,藉由外蒙獨立運動形勢的變遷,了解當時蒙古人自身處境,以及各盟旗在中俄角力下的政治抉擇。楊維真教授〈鑄造蒼生新模範:論唐繼堯的涉外觀〉點出唐繼堯出身書香世家,繼之留日經驗與軍事養成,成為表現優秀的軍官,這些經歷對唐繼堯構成三大影響,分別是奠定軍事現代化思維、培育國家獨立民族主義精神、唯力是尚軍國主義思想。張智豪博士生〈跨界與交流:中國遠征軍中的譯員〉藉由對1937年抗戰爆發後美國航空志願隊成立以及太平洋戰爭時期盟軍訓練與協同作戰,所訓練出的一批中國譯員不僅協助盟軍訓練遠征軍,甚至到前線作戰,在中國軍事現代化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
第七場次主題「海事互動」,趙妍杰研究員〈跨文化的中間人:英國人辛博森與民國政治〉探討19世紀末辛博森進入中國海關工作,並在1916年獲聘為北洋政府總統府顧問,利用檔案等文獻重建辛博森協助閻錫山接收津海關的重要過程。陳禎祥博士生提出〈海關客卿米祿司對民國海軍業務之影響〉,講述1921年海道測量局成立,海軍聘請海關稅務司米祿司為副局長兼技術主任,掌管測繪事務並在日後調整海測局所負責的局務,促成中國測量自主與本土化。最後由盧宇揚博士生論述〈衰落帝國的神話塑造:從英國國內政治視角透視「紫石英」號事件〉,該起事件發生於1949年,在英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保守黨與工黨爭論不休的情況下,英國將宣傳重點轉向對該事件的神話塑造,逃出長江口的事蹟成了具智慧的典範。
各場次發表結束後的綜合座談暨閉幕式,邀請到政大人文中心藍適齊主任致謝幕辭,他感謝學者們在研討會上精彩的發表與討論,人文中心樂見政大舉辦跨領域、跨國界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並鼓勵與會學者未來有更多的對話以及舉辦學術會議的可能性。本次研討會主辦人政大歷史學系廖敏淑教授則認為,未來可由各與會教授、老師帶領博士生後進參加學術研討會,逐漸形成穩定的學群,以期成為學界中堅力量作結。
紀要人: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莊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