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公告
人文中心2020年度之工作規劃,主要聚焦在「中國遠征軍與第二世界大戰研究計畫」的執行成果展現,以及推動第三階段的「《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編校出版計畫」。今年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響,在防疫與健康的考量下,部分學術活動因而延期舉辦。然與此同時,本中心依舊持續進行既有的研究計畫,彙整團隊成果、出版研究專書,並積極與外單位接洽可能的學術合作案,期擴大人文中心與所屬團隊在學術社群的影響力。
今年度的工作內容,分以學術活動及專書出版概述如下:
一、學術活動
(一) 由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人文中心與「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共同主辦;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協辦之「近代亞太地區的張力:海權、陸權與國際互動研討會」,於1月17日假國立政治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一樓會議廳舉行。今年是連續第十年辦理年度研討會,奠定重要的里程碑。本次會議聚焦於各方國際衝突與角力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如何追求國家間、區域間,以及體系間的平衡。見諸當下時局,或有以史為鏡、鑑往知來之效。

(二) 「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今年度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成立「二十世紀東亞的戰爭、外交與國際互動」學術研究群。由歷史系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周惠民教授擔任召集人,以20世紀東亞的戰爭為核心議題,反思與探究這些重大戰爭前後與之間,國際的外交角力與互動,希望能夠從多元角度與新觀點,重新理解20世紀的東亞史。研究群規劃的15場討論會,即便在疫情影響下,或以視訊會議的方式舉行,仍持續定期聚會。由成員或外邀講員主講的30場專題演講皆已順利完成,藉由各講者分享個別專精領域的新動向,為外交史研究增添更多學術能量。
(三) 9月2日人文中心主任周惠民教授與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所長核心委員會委員李摩西博士簽訂協議。雙方合作出版民國15年以前暨民國16年至民國25年時期之事略稿本,併同既已出版之民國26年至民國38年時期,書成之後將可完善中國現代史的研究資源,亦充實本校的整體研究能量。本中心自2015年起執行「《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編校出版計畫」,取得國史館授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與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提供資料,將原國史館掃瞄出版之手寫稿,重新繕打、斷句、標號,校對後編校出版,利於相關領域研究者的專精使用,亦富有推廣民國史識的博雅性質。

(四) 10月16日至17日由政大人文中心、政大文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中興大學歷史系、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中研院近史所蔣介石研究群、近代中國與東亞研究群共同主辦;科技部補助協辦的「百變民國:戰後中國與東亞變局青年學者論壇」在臺中惠蓀林場舉行。大會以戰後中國及1950年代的冷戰格局為主題,探究戰後中國如何從內戰跨越至冷戰的歷史因素,檢視臺海兩岸的交錯發展與相互影響。兩天會議各別邀請中研院近史所黃自進研究員與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林孝庭主任進行專題演講,分從冷戰的政治脈絡及新開放的《蔣經國日記》切入,拓展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視野。

(五) 人文中心執行之「中國遠征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計畫」,今年度的重點在於將各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進行出版,以及將所蒐整的檔案資料彙總成為跨檔館單位的聯合目錄,凝聚執行計畫所得的學術能量。原訂本年7月底舉辦之成果發表會,因受疫情影響,將延至來年。各研究團隊的成果專書,規劃編成「中國遠征軍系列叢書」,現正積極處理出版前置作業。
二、專書出版
(一) 賡續出版人文中心主辦之學術活動的會後集結,以及「現代中國的形塑」各研究團隊的學思所成。上半年陸續出版《跨界東亞:現代性及其轉化》、《政權交替與外交轉型》、《影像‧紀錄:動態影像篇》,《日記中的蔣介石》。下半年則有《翻譯東亞:美學與意識形態》、《影像‧紀錄:靜態影像篇》付梓成書;另有《日記與民國史事》、《影像與歷史:理論與實務的對話》進入校對階段,即將出版。來年度的台北國際書展,3本影視史專書的主編、本校歷史系劉維開教授,亦將以「影視史學」為題,參與政大出版社辦理的系列座談,期能將「政大人文系列叢書」穩定發展為人文學科的指標出版品。
(二) 「中國遠征軍與第二世界大戰研究計畫」的研究成果,將編成「中國遠征軍系列叢書」。由周惠民教授擔任叢書主編、各團隊主持人擔任專書主編,規劃出版8本專書、2本史料彙編。自年初迄今,已召開數次的團隊主持人聯席會議,現依會後共識積極進行編務作業中。期於來年的成果發布會上,藉由各研究團隊的主題專書,多元交疊出中國遠征軍的歷史圖像,更為彰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對國際秩序的恢復與和平所帶來的具體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