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心訊】2019年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70週年,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與人文中心,於5月18至19日聯合主辦「困境與重生:中華民國政府遷臺70週年學術研討會」。議程包含重回一九四九論壇,邀請親歷大時代洪流的學者專家,再現當時歷史脈絡與政治局勢;並邀集兩岸三地之代表學者,回顧一九四九時代背景發展迄今的影響;另分別從軍事作戰、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政策制度等面向,發表11篇論文,探究中華民國如何突破困境、逆境重生的過程。
開幕式時分別由三個主辦單位的代表: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王文杰、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豐正、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兼亞洲研究中心總監鄧昭祺致詞,個別表明了籌辦此次會議的歷史意義,同時也請到挹注會議經費的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所長核心委員會委員李摩西,分享其家國關懷。做為會議主辦方之一,同時也是此次會議辦理場地的政治大學,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歷史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矗立在文學院前的精神堡壘石碑,就是紀念參加川西大邑包圍戰殉難的本校學生,並訂每年的12月20日為政大節,今天的會議在政大舉辦,可說是歷史的傳承。

政治大學副校長王文杰致開幕詞,緬懷我國政府遷臺70週年之際,亦點出本校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代表意涵。(照片提供:人文中心)
開幕式後進行「重回一九四九論壇」,請到的主持人、與談人,都是親歷一九四九大時代洪流的學者專家。分別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閻沁恆、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豐正、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以及中華軍史學會理事長苗永慶。個自追述其個人小歷史如何在時代大歷史當中交錯迴繞,進而書寫了自身的生命史,同時也見證了中華民國遷臺的關鍵年代。這場論壇的假值意義,不僅是學術層面,更重於世代記憶的延續。

「重回一九四九論壇」的主持人及與談人,都是見證了大時代歷史發展的親歷者,本場論壇可謂口述歷史的一環。(照片提供:人文中心)
接續的「一九四九的臺灣、大陸、香港綜合座談」,則有請代表兩岸三地的學者: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臺灣史研究室主任李細珠、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兼亞洲研究中心副總監鄭楨慶,分別從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等面向,個別選擇一個切入點進行討論,由小見大折射出大時代的變革。劉維開教授以國民政府遷臺後的歷史發展為論,基本梳理了70年來的中華民國的篳路藍縷;李細珠教授則是以三位學者──金毓黻、顧頡剛、夏鼐在1949變革之際的去與留來分析時代的抉擇;楨慶教授則是由新文化史的角度,從港臺電影的內容加以詮釋。主持人則是請到中華民國總統府前資政胡為真,其父親也是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胡宗南將軍。本場座談不在要緩解歷史的錯綜複雜,而是期望透過解析史事、論述史釋,讓既已發生的歷史,能為當下所用,達到以史為鏡之功。

兩岸三地的學人,個自選擇歷史切入點,討論1949時代巨輪轉過後的發展軌跡。(照片提供:人文中心)
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九四九絕對是具有無可取代的歷史意義,1949年5月17日下午,蔣中正乘機飛抵馬公視察,就在同年的12月7日,蔣中正電告陳誠:「政府決遷臺灣」,並發布總統命令:「政府遷設台北」,揭開了一九四九關鍵年代的序幕,影響所及的各種面向,包含政治、軍事、外交、歷史、經濟、文化等等,這也是兩天會議各論文發表分場的子題,探究中華民國在這70年來的扭轉軌跡。四個場次的論文發表,來自兩岸三地的發表學人,分別從自身專精的研究領域破題,討論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後乃至迄今的脈絡,計發表了11篇專論。
大會最後安排了一場圓桌論壇,回顧兩天議程中討論過的主題、發表過的專文、舒發過的感懷,再次讓全場與會學人,從而再次瞭解對於現今所處的這塊土地,如何走過篳路藍縷的來時路,經過諸多的挑戰之後,來到當下多元價值併呈的現狀,所謂風雨之後才能見到美麗的虹彩,這也是大會以「困境與重生」點題的要旨所在。

與會學人合影。(照片提供:人文中心)
鑑古知今,透過一九四九親歷者的口述回顧,以及各領域學人的專業研究,重現大時代巨變浪潮的同時,也期盼70年之後,我國政府能夠走過風雨、布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