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主編《殖民地與都市》,書展期間正式發表。
|
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主編《殖民地與都市》去年底出版,今年臺北國
際書展上發表,集結八位學者作品,帶領讀者們一窺東亞城市現代性與文學
展現的交互影響。
【校訊記者王予彤報導】全書八篇論文由頂大計畫「現代中國的形塑」的「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團隊完成,召集人、陳芳明表示,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學校,研究領域包含戲劇、電影、小說、詩、韓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等,形成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
這些作者包括臺北教育大學教授郝譽翔、清華大學副教授劉正忠、臺南藝術大學副教授王婉容、東華大學副教授王君琦、聯合大學助理教授邱雅芳和政治大學的副教授崔末順、吳佩珍、助理教授紀大偉。
「年輕人的新思維、研究方法和內容,都讓我成長。」陳芳明表示,自己傾向邀請年經學者加入團隊,除了多給年輕人機會外,也可以從他們的研究得到靈感。對陳芳明來說,文學史是往後看,年輕人的作品則是往前看,必須同時吸收兩者,人生才能完整。
團隊從2010年開始籌備,每兩、三個月會面開會,每年更舉辦工作坊相互學習。陳芳明說,這八篇論文除了必須在工作坊接受講評,各自投稿至期刊時要分別接受審核,這次集結成書時,又要再審查一次,「因此,書中收錄的都是最精華的版本。」
《殖民地與都市》收錄論文都環繞現代性與文學的現代主義,陳芳明解釋,「現代性」就是理性的展現,而城市則會因為不同的背景、文化和傳統,發展出不同的現代性。
陳芳明舉例,東京代表帝國的現代性,上海是租借地的現代性,首爾和臺北則是一種殖民地的現代性,不同地方因為不同統治歷史,呈現不同樣貌,也有不同發展。
以「時間」來說,過去臺灣人民多依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真正的時間觀,到了日本統治臺灣第二年才引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準確時間」的引入是現代性的象徵,但這樣的現代性並非臺灣自己生成,而是一種殖民地的現代性。
「文學的現代主義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方式,」著重包含記憶、慾望和情緒等內心世界,不過陳芳明認為,文學從過去著重於外在世界的書寫,返回到人本身,若透過文學來表達殖民地的現代性,就會形成一種被壓迫、被遺棄、被損害的文學氣質。
《殖民地與都市》主要涵蓋日本、韓國、臺灣和中國等地區,其中韓國、臺灣曾為日本的殖民地,中國大陸也有多個地區曾被日本佔領,只是看似是帝國的日本,相對於歐美,卻又是他們的殖民地。而殖民脈絡角度之外,陳芳明和團隊又看見「都市」在現代主義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因為人口密集,又是現代性最先傳入的地方,都市成為現代主義的生成地,「沒有都市,就沒有現代主義文學。」
陳芳明期盼讀者能透過這本書,更理解臺灣曾經擁有的殖民地性格,並在了解歷史後勇敢面對過去,並以過去為基礎,建立屬於自己的臺灣文化。
直接面對讀者,團隊成員、作者紀大偉和吳佩珍14日下午將在國際書展會場舉辦「性別與殖民講座」。陳芳明預告團隊未來也會持續合作,繼續深耕各自領域深耕並交流,預定未來還將再共同出版兩本作品。
政大校園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