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心頂大團隊「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30日舉行「近代中國
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學術研討會。以國際秩序中各類衝突與紛爭與中國
對外交涉為切入點,希望透過學術討論將微觀與宏觀的歷史關懷,藉由外交
史研究呈現於世人眼前。
本研討會為「現代中國的形塑: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之成果展現。該團隊是由國內鑽研中國外交史青年碩彥組成,學術動能佳,自100年起定期舉辦年會,並出版會後集結,展現強盛學術研究活力,以及詮釋中國外交史的企圖心,已引起東亞地區研究中國外交史同好關注。
本次以「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為主軸,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慈玉、余敏玲、朱浤源、張淑雅、張力、張啟雄、朱瑪瓏等學人,偕同本校歷史系教授周惠民、臺史所助理教授林果顯,以及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吳翎君、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唐啟華等國內學者,也邀請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川島真、廣州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濱下武志等日本外交史學界的重量級學者參與討論。

會上共發表11篇論文,依序從「雙邊關係」、「人物經驗」、「組織機構」、「周邊事務」四個面向進行深入討論,考察各類外交互動對中國產生的大、小效應,從而檢視近現代中國面對國際,如何發揮縱橫之術,化干戈為玉帛,以及解決外交問題之道。
第一場次「雙邊關係中的大、小外交史」,尤淑君、陳立樵、黃文德先後討論從貳臣到屬臣:清代朝鮮的事大政策與文化認同的重構、一戰後中國與伊朗的關係及條約締結(1918-1921),以及1936年日英基隆事件重探,以協商談判範疇分別呈現我國對朝鮮、伊朗、日本與英國在不同時期的國際關係。
第二場次「人物經驗中的大、小外交史」,呂慎華、張志雲、蕭道中,乃由個別人物及其舉措,展開對近代中國外交處境之觀察,各自從袁世凱與威海衛勘界問題、中國海關的1949:被遺忘在大陸的海關關員、新中國外交初體驗:1950年伍修權與他的紐約聯合國之行,進行討論。

第三場次「組織機構中的大、小外交史」,侯彥伯、任天豪,依序考察亞東開埠與「抵關貿易」(1876-1895)、小歷史中的大外交:從創價學會在台發展看1960年代中華民國的外交知覺變遷,足見三篇專文緊扣涉外領域中的組織與機構,勾勒出不同層次的外交發展機制。
第四場次「周邊事務中的大、小外交史」,許峰源、林亨芬、應俊豪三位則皆以國境問題為核心,晚近電報與南疆經營(1907-1928)、日俄戰後中日奉天警務交涉、愛仁輪事件與國民政府的處置對策,透過周邊事務觀察中外秩序重建及其談判。
上述11篇專論,雖然從不同時期事件、不同觀察角度出發,卻圍繞著共通的軸線,關懷近代中國各種國際效應,以細微與宏觀兩種不同面向,展現外交策略與作為所建構成的大、小歷史,對於近現代中國外交形塑的歷程提供嚴謹、紮實詮釋。
除上述研究發表之外,另有「成員新書發表」,由團隊成員蔡振豐簡介其最新出版專書《晚清外務部之研究》。本次年會的會後集結,依往例將於今年年底付梓出版,反饋學界社會,期增益本團隊的學術可見度。
政大校園新聞報導:微觀與宏觀 人文中心外交史團隊闢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