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中心訊息>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人文中心112年度自我評鑑改善成果報告
最新消息中心公告
  最新消息


人文中心112年度自我評鑑改善成果報告
2024-11-18
校級研究中心112年度自我評鑑:通過

一、前言

為加強各領域研究發展能力,持續推動學術研究成果,並提升研究中心研究品質,國立政治大學於96學年度起陸續辦理校級研究中心評鑑作業,實施有年。後為因應時空環境變遷,分別於民國110年及111年修正通過《國立政治大學研究中心設置準則》及《國立政治大學校級研究中心管理辦法》等辦法,自民國112年起,授權各研究中心舉行六年一次之自我評鑑。

評鑑之目的在於定期考核各研究中心,以了解各單位發展及運作情形,促使持續推動研究、提升品質。並以此模式建立改善機制,確保中心落實自我課責,同時維持營運績效與學術能量,達成永續經營。

本週期之自我評鑑,自112年4月提交自我評鑑實施計畫書起,10月完成自我評鑑報告,11月邀請評鑑委員進行實地訪評。各評鑑委員肯定人文中心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所執行之各項計畫與所屬研究團隊的學術貢獻,在學界相關領域已有一定的能見度,相對於其他校級研究中心,也開拓了人文中心自身的學術獨特性;亦期許中心能夠持續發展,賡續推動如近現代中國外交史等獨特研究長處,成為中心的特色研究領域;並就各面向評量指標,提點待改進與建議事項,以促使中心在現有實績上能更加提升。

113年1月針對評鑑委員意見提交改善計畫,將評鑑委員之意見與待改進事項歸類為五大項,並分別擬定改善策略與規劃。其後努力依照改善計畫的經緯,調整人文中心的營運策略,並積極爭取整合計畫的執行機會,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延展學術縱深。具體表現在受校方委託執行「國立政治大學100年校史編撰計畫」;承接個人的學術專案委託;向外單位申請補助或合作舉行學術活動;拍攝中華文明各系列主題影片以向大眾推廣;恢復辦理主題研習營;推動出版品之數位化與電子書銷售及簽訂檔案史料數位化合作備忘錄等事項。

由於人文中心在校內的組織類別屬於非建置單位,所需之營運經費需自籌並自給自足,執行人力則是隨承接的計畫相應招聘,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未能有固定行政人員辦理例行行政業務。因此以穩定中求發展為中心改善計畫要旨,在策略推進與執行層面,除鞏固既有的研究成果與計畫能量,並積極向外爭取新的合作機會,同時也展現人文中心作為學術平臺的任務,在人文學科領域多方拓展,規劃並進行跨校系、跨領域的學術研究。

二、評鑑待改進事項暨改善成果

(一)中心定位與組織人力

1、 評鑑待改進事項

評鑑委員肯定人文中心至今執行研究計畫的成效,在經費自籌、人事精簡的限制下,完成多項整合型研究計畫的規劃與執行,發展具有學術獨特性的研究成果,並建立學術交流的平台,獲得多方肯定,對提升學校聲譽亦有貢獻。然也建議,在資金、人力不足的限制下,期許校方能對研究單位提供資金與人力的支援,以降低因資源不足,致使中心的常態運作無法穩定。

2、 改善成果與規劃

據此,中心在承接與提案新專案計畫時,努力維持人力聘任之穩定與營運成本之持平。因此在此前提出的改善策略,提請學校支援人力及場租,也爭取更多的外部資源投入。具體的改善成果,表現在自113年1月起,人文中心承接本校「國立政治大學100年校史編撰計畫」。計畫執行期為3.5年,經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第12屆第5次會議通過核定,中心作為主要執行單位。該計畫第一年支應1名專任計畫人力聘任,第二年以降,支應2名專任計畫人力聘任。同時在計畫執行期間,每月補助二分之一的辦公室租借費,減輕中心的營運成本負擔。

在爭取外部資源的成果,表現在恢復與美國國防語言學院合作辦理之華語文研習營。此研習營自105年至108年期間有序舉辦,其後受限於COVID-19疫情而暫停。今年美方提出合作邀約,並於10月至11月辦理,這同時也是第一次合作初階班研習課程。過往合作辦理皆為中高階課程,此先初階班課程是由他校承接辦理,未來亦會積極洽談多梯次、多班別的合作可能。此活動經費將可聘任1名短期專任人員支援活動推動及中心事務,同時也分攤中心的場租成本。

另方面,中心受徐柏園(1902-1980)家屬的委託,執行「《徐柏園先生年譜長編》編纂計畫」,該計畫的促成,在於其家屬關注到中心既已執行之「《沈昌煥先生年譜長編》編纂計畫」之成果,因而與本中心聯繫並洽談專案合作之可能。此計畫經費可支應1名專任助理的聘任,並可分攤中心的基本營運成本。

人文中心的行政人力,在今年1月中心助教退休之後,以計畫專任助理為行政業務之執行核心。如前所述,目前在各執行計畫支持下,中心聘有二名計畫專任助理、一名短期專任助理,以及若干名計畫兼任助理,除負責各所屬計畫的推動,也承擔中心的例行行政業務。未來也會在計畫推動與人力聘任之間,努力找到平衡點。

(二)未來發展規劃與推動

1、 評鑑待改進事項

歷經數年經營,人文中心積累深厚的近現代史學術研究能量,於近現代史的研究根基上,未來將持續擴大研究視野及學術縱深,啟動「中華文明的體與用研究計畫」及「海外華人研究計畫」,除既有的學術研究取徑,亦將結合社群網路服務,積極拓展學術社群的社會影響力。評鑑委員肯定「中華文明的體與用研究計畫」之構想,鼓勵進一步落實,更可多加關注庶民生活史。至「海外華人研究計畫」,則建議依主題分期辦理,並與長期發展之抗戰史傳統相結合,設置海外華人資料庫,更可與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等機構洽談合作。

2、 改善成果與規劃

在承接與執行各項研究計畫方面,人文中心目前規劃並推動的計畫,包含有:112年啟動的「中華文明的體與用研究計畫」及「海外華人研究計畫」;113年新承接的「國立政治大學100年校史編撰計畫」、「《徐柏園先生年譜長編》編纂計畫」。前兩者為中心在既往的跨領域計畫之基礎上,新推動之整合型、綜合型計畫,著重於結合過往研究成果,進一步建構學術社群,擴大學術合作的效益;後兩者則為中心根據委託方的需求與構想,以擅長的人文、歷史、檔案為核心,規劃具可行性與研究價值的一年期以上研究計畫,向校內與校外爭取經費支持,拓展研究視野及學術縱深。

「中華文明的體與用研究計畫」舉辦的系列學術活動,結合影音視訊直播媒介,同時進行實體與線上的雙重與會模式,並於會後將講座內容剪輯後,上傳至中心的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hrcnccu),以影音為載體,讓計畫的亮點與研究能量被更多人看見。目前有:師蒔史識,邀請畢生鑽研史學的各方大家,進行專題座談、分享學養經驗;易數藝術:易學不單是一門學問或是理論,在應用時更是一種藝術與體用,因此以易數與藝術並稱,意在向閱聽者推介易數的藝術之美。茶道匠心:以中式茶道為核心,結合文山地區的茶文化特色,介紹各式茶品的歷史、製程與品茗。113年最新公開的影片是在3月22日與韓國的濟州綠茶發展研究會之交流活動,拜訪坪林與貓空的茶園和製茶廠,探訪文山包種茶與木柵鐵觀音的製茶技藝與飲茶文化,也呼應了評鑑委員建議的擴及庶民生活領域,以及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方面。

「海外華人研究計畫」113年度的活動規劃,一方面於6月底辦理第二屆「流離與聚合:海外華人歷史記憶研習營」,藉由華人歷史概述與口述技法,觀察海外華人的集體群像,並學習個人生命書寫的技藝。本屆的課程規劃,除口述訪談的理論基礎,邀請暨南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李盈慧、本校圖檔所所長兼圖書館館長林巧敏、本校新聞系兼任教授孫曼蘋為講師,更請到本校秘書處負責本校廣宣影片剪輯與策劃的專員張書豪,進行剪輯軟體的介紹與實作練習。另方面則安排以旅外藝術家為題的系列採訪,將口述訪談除了以文字著述的靜態形式整理記錄之外,也以影音錄像的動態形式保存,以利推廣。現階段已完成臺灣第一代的現代抽象藝術家霍剛的拍攝。其旅居米蘭五十餘年,在抽象的幾何圖形中蘊含東方的文化精髓,實為中西匯流的藝術之美。這些創作理念及生命歷程的娓娓道來,在剪輯完成後,亦將陸續上傳至中心的YouTube頻道。未來也規劃進行其他海外華人藝術家的生命史系列影片拍攝,並邀請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岳陽加入研究計畫,預計於10月底來臺進行短期研訪,以其專業協助計畫執行及影片拍攝。

「國立政治大學100年校史編撰計畫」於112年7月至9月,受校方委託執行100年校史編撰前期計畫,集結校內外11位諮詢委員,確立校史採紀事本末體書寫,並組成撰寫小組,劃定成員負責的分期與分工。113年3月經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核定通過預算,執行期間自113年1月至116年6月。113年上半年編撰計畫的主要工作內容,在於校內外相關校史檔案資料的蒐整工作,已陸續調閱178筆4,022頁次之數位檔案,交付撰寫小組成員參閱。4月舉行撰寫小組暨校史工作小組聯合會議,對於校史的分期分工有所更新,確立校史編撰的章節架構、內容字數,以及撰寫體例等事項。撰寫小組校史分期表如表1:

表1:「國立政治大學100年校史編撰計畫」撰寫小組校史分期表

時間分期

發展分期

撰寫人員

創校至抗日戰爭爆發前

中央黨務學校時期

(民國16年至民國18年;1927-1929)

尤淑君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中央政治學校前期

(民國18年至民國26年;1929-1937)

抗日戰爭時期

中央政治學校後期

(民國26年至民國35年; 1937-1946)

侯嘉星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優聘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央幹部學校

(民國33年至民國35年;1944-1946)

王良卿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政府遷臺前

改制國立政治大學

(民國35年至民國38年;1946-1949)

林桶法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政府遷臺後在臺復校

在臺復校初期之一

*含民國38年至民國43年復校籌備期

(民國38年至民國48年;1949-1959;在臺復校第一任校長陳大齊校長任內)

王文隆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政府遷臺後在臺復校

在臺復校初期之二

(民國48年至民國62年;1959-1973;劉季洪校長)

林果顯

本校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在臺復校

在臺復校中期

(民國62年至民國83年;1973-1994;李元簇校長、歐陽勛校長、陳治世校長、張京育校長)

在臺復校近期之一

(民國83年至民國89年;1994-2000;鄭丁旺校長)

楊維真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在臺復校近期之二

(民國90年迄今;2000-present;鄭瑞城校長、吳思華校長、周行一校長、郭明政校長、李蔡彥校長)

鄭巧君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 服務組協同研究員

依10月舉行的編撰小組第二次工作會議討論,期於12月中旬召開第三次的編撰小組工作會議,由各撰寫小組成員提交負責篇章初稿,進行交流討論。預訂於114年1月底至2月初完成初稿送交審查。

113年6月啟動,蒐集整理徐柏園之相關史料,借此編輯年譜長編,以完整徐柏園之生平紀錄。並期待能作為研究臺灣財政金融史的基礎材料,拓展研究議題的廣度與深度,進一步鼓勵年輕新秀持續耕耘相關領域。研究期程為24個月,規劃二大執行項目。第一項為徐柏園先生相關檔案史料之蒐集整理、數位化與目錄建置。第二項為《徐柏園先生年譜長編》之編撰,以第一階段蒐集與整理檔案文獻之結果,篩選其中與徐柏園有重要關聯之事件,以及具史料價值之資料,進一步核對文獻、考訂史實,編年繫事,進行年譜長編之撰寫與編纂,並備凡例、照片、參考資料、名詞索引等補充資料,以臻周全。

112年至113年陸續推動的內容,此前中心既已完成「《中華民國發展史》撰寫計畫」(99-100)、邁向頂尖大學「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現代中國的形塑與區域安全」拔尖研究計畫項下之「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100-105)、三階段期程的「《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編校出版計畫」(104-111)、「中國遠征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計畫」(106-113)、「《沈昌煥先生年譜長編》編纂計畫」(109-112)。研究成果皆已出版為系列專書,在人文學科領域已有一定的可見度。新執行的計畫,除紙本出版品外,亦將著重數位出版與影音形式的推廣。

(三)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1、 評鑑待改進事項

由於人文中心屬於校內的非建置單位,需自給自足以穩定中心的營運,評鑑委員建議數個方向,提供中心參考:多向國科會申請整合計畫;爭取僑委會、文化部等資源,進行專題研究;建議與中研院近史所、國家圖書館及其他相關單位合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期許中心憑藉既有的研究成果,以學術平臺的角色向國內外各研究單位聯繫交流,爭取外部資源的挹注,促成新的合作可能。

2、 改善成果與規劃

在國內外交流合作的規劃與執行,除前所述的113年啟動的兩項研究計畫,雖暫未向國科會申請整合計畫,但持續定期向國科會人社中心申請經費補助,每年辦理學術研討會。113年擬以「近代東亞外交的危機與轉機」為主題提交申請,規劃114年1月24日於本校達賢圖書館羅家倫講堂舉行研討會。人文中心與「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合作辦理外交史學術研討會,自100年團隊組成以來,迄今累計辦理14場年度研討會。114年將舉辦第15場,以回顧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各國面對重大事件的應對策略及結果為論題。這一時期,各國從傳統體制轉型為現代國家,外交政策隨之變化。在國際勢力交錯、內外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東亞地區經歷層出不窮的危機,這些危機同時也是轉機,促使各國在博弈中調整政策、應對挑戰,並在國際舞臺上找到新的發展路徑。

中心同時也與社團法人臺北市民間史料協會合作辦理學術活動。該協會理事長為本校榮譽教授汪琪,創建「民間史料數位平台」,旨在收集、整理、保存並提供公眾使用民國26年至38年期間臺灣與大陸人們的真實經歷,以及當時留下的資料,包含自述、回憶錄、日記、書信、證件、獎狀、票券與影音紀錄等等。中心自112年起與之接觸,雙方對於檔案史料的保存,以及學術平臺的建置,有相當的共識與默契,結為合作夥伴,共同推動系列學術活動,並配合新媒體的潮流,將文字產出導向影音作品,讓人文歷史見於日常平時、你我故事。113年8月25日,雙方合作辦理「小人物與歷史記事的虛實」系列講座,首場以〈殖民後期臺灣人民的「米經驗」〉為題,於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主講人之一為中心的諮詢委員周惠民教授,以「臺灣是否為『香蕉共和國』?」破題,剖析日本殖民政策對臺灣的影響。

另方面,與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合作,進行中國國民黨的黨史資料加值應用專案,其中《中華民國忠烈將士姓名錄》,已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洽談合作。此外,亦與國內出版公司接洽進行「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品之復刻出版,刻正就合作模式與合作標的進行討論。

(四)學術成果推廣

1、 評鑑待改進事項

中心執行各項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出版成書,議題涵蓋歷史、政治、軍事、外交、宗教、族群、文學、檔案等領域,現已發展為人文學科領域的重要出版品。評鑑委員指出,過去部分出版品受合作方限制,未能廣泛流通,應加改善,並應加強出版品數位化,已數位化資料則應加強推廣。

2、 改善成果與規劃

為回應委員的建議,同時也為跟上數位化時代的潮流,中心著手規劃過往以紙本形式出版的學術專書製成電子出版品,未來出版品更以紙本與電子形式同步出版為目標,期許拓展學術研究成果流通與銷售的管道,嘉惠更多讀者,有利學術研究之促進。目前已與元照出版公司簽訂契約書,並分梯次完成著者的電子出版品著作權授權,第一批出版品已於113年4月完成上架,清單如表2。第二批電子出版品著作權正陸續取得作者授權。

表2:人文中心與元照出版公司第一批合作電子書清單

序號

作者/編者

書名

出版項

  1.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主編

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

  1.  

周惠民 主編

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1.  

周惠民 主編

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

  1.  

唐啟華 等著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

  1.  

周惠民 主編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外交史論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

  1.  

王文隆 等著

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

  1.  

廖敏淑 主編

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

  1.  

王文隆 等著

近現代中國國際合作面面觀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

  1.  

陳立樵 主編

政權交替與外交轉型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

  1.  

李君山 著

中國駐印軍:緬北反攻與戰時盟軍合作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21。

  1.  

王文隆 主編

中國遠征軍與國際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21。

  1.  

楊維真 主編

指揮、後勤與地方政治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  臺北:政大出版社,2021。

  1.  

邵銘煌 主編

緬北反攻影像史記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21。

  1.  

郭春龍 著

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作戰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  臺北:政大出版社,2022。

  1.  

劉維開 主編

域外作戰的宣傳與外交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臺北:政大出版社,2022。

  1.  

張鑄勳 主編

中國遠征軍滇緬路之作戰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  臺北:政大出版社,2022。

  1.  

劉偉民 著

傳奇詩篇:劉放吾將軍與仁安羌大捷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  臺北:政大出版社,2022。

  1.  

李道緝、吳淑鳳 主編

東南亞戰場的情報與敵後工作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  臺北:政大出版社,2022。

  1.  

王文隆 主編

沈昌煥先生年譜簡編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23。

  1.  

應俊豪、陳立樵 主編

和戰之際的中外博弈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發行;  臺北:政大出版社,2023。

中心除陸續將既已出版的專書與合作方進行電子書上架,同時也規劃出版外交史期刊。陸續於113年2月與3月舉辦兩次籌備會議,確定期刊中英文名稱、徵稿稿約、格式規範與審查制度等,期刊定名為《中外關係史》(History of Sino-Global Affair),並於7月22日舉行第一次編輯委員會議。現已對外正式公開徵集來稿,並依期刊審查制度分送內審與外審,預定於年底前完成審查,並與專業出版單位針對期刊編印與出版洽談合作,期於114年完成第一期的發刊。期刊編輯經費,現已獲得個人名義的第一筆捐款作為種子基金,往後也擬向校內外進行經費補助申請,挹注財源,以穩定期刊運作,期在未來能成為核心期刊。《中外關係史》期刊是人文中心與「中外關係與近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團隊」十餘年來協力成果的學術實踐,也是未來雙方賡續合作的重點規劃。

(五)其他項目

1、 評鑑待改進事項

評鑑委員認可本中心在中國近現代史的成果,尤以外交史為獨特研究長處,團隊陣容堅強、成果豐碩,可持續推動成為中心特點。同時也提出了幾點建議:建議中心與他校人文中心合作,以利研究計畫整合與申請國科會研究經費;建議中心招攬博士後研究員,擴充研究規模;建議校內的非建置內各中心或其他研究單位建立整合性平台;建議海外華人研究計畫與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等機構合作。

2、 改善成果與規劃

人文中心執行研究計畫,不局限於歷史學,更結合政治、外交、軍事、宗教、文學、族群、教育、傳播等領域,期望結合政治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固有特長,能夠開創人文社會學科的新路線,並強化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力。未來更期望能結合產業界的需求,推動跨校系、跨領域的研究計畫,除了思考學術的價值,也同時考慮經費籌措的潛力,爭取更多專業研究人員加入團隊。在今年5月31日舉行的面向研究中心的「第2次桃園校區開發需求討論會議」,本中心積極參與,期能發揮學術平臺的特性,媒合產學研各單位,或可與本校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宗教所合作,結合宗教信仰、地方文化與歷史傳統,規劃特色研究項目及方案。

三、結語

自民國97年改制起,以提升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力,開創人文學科的新路線為目標,人文中心由「《中華民國發展史》撰寫計畫」起始,借重既有的學術資源網絡,輔助成立堅實的研究團隊,藉以激發自身的研究潛能。在踏出穩定的第一步之後,承接第二期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拔尖研究計畫項下之「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組成跨校際、跨領域的研究團隊,將中心定位為學術交流平臺。

此後執行的整合型研究計畫,依序分別是經國史館授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與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提供資料,推動「《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編校出版計畫」;受個人委託執行的「中國遠征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計畫」以及「《沈昌煥先生年譜長編》編纂計畫」,皆已順利結案並將研究成果出版,達到學術推廣與知識普及之效。也憑藉這些既往積累的亮點成效,在112年至113年期間,或由中心自發啟動的「中華文明的體與用研究計畫」與「海外華人研究計畫」,或由中心提案並受校方委託而執行的本校百年校史編撰計畫,或由中心持續受到個人肯定而委託執行的「《徐柏園先生年譜長編》編纂計畫」,以及「沈昌煥先生專書出版計畫」等專案計畫,皆為人文中心在中國近現代史領域耕耘的成果反饋與學術展現,也是本校在人文學科領域的成績單。

人文中心經營的第一個十年,以站穩腳跟為使命,未來的規劃,則在穩健踏實經營的基礎上,朝向多元、多媒介的人文平臺發展,以史料整理、典藏及史學研究為宗,開展中華文明推廣、涉外華人活動與生命史研究,透過相關研究計畫,凝聚學群、培養生力軍,期成長為多元人文領域的學術重鎮。日後亦將秉持初衷,持續發展各項人文議題的深度與廣度,推動多樣嘗試,穩定中心營運,發揚人文學科歷久彌新的永續價值,打造人文中心成為跨學際、跨國際的學術平臺與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