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學術活動> 跨界東亞 頂大團隊討論文學藝術的共調性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


跨界東亞 頂大團隊討論文學藝術的共調性
2014-12-22
人文中心頂大團隊「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19日舉行「跨 界東亞:現代性及其轉化」研討會。會議中透過戲劇、小說、雜誌、現代 詩、性別研究以及作家文本分析等多種面向,展示團隊近年來,致力於台 灣、日本、韓國、中國等東亞地區文學與藝術的深耕成果,呼應政大以人 文立基的精神。

【人文中心訊】「跨界東亞:現代性及其轉化」研討會,邀集本校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陳芳明、副教授吳佩珍與崔末順、助理教授紀大偉,以及外校教授郝譽翔、王婉容、劉正忠、邱雅芳等研究團隊成員發表,計有三個場次共七篇論文。

______01_1.jpg

「文學與藝術的現代轉化與跨界研究」團隊主持人陳芳明表示,經過三年多來的努力,將當初跨領域的學者結合起來,即便論文看似一篇篇各自獨立,但仔細琢磨後便能體會其中的連結之處,那便是人文精神的存有。

當然,不同領域的文學自有其分隔的疆界,但或許可以說七篇論文既具有特殊性,同時也有共通性。其特殊性在於從不同的文學與藝術表現出發,共通性則是在大架構的宏觀視野中,融會了東亞區域的文學與文化。

______02_1.jpg

會議一開始,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王婉容宣讀論文,以社區性的劇場運動,脈絡化探討台灣公民藝術行動,指出其反叛與顛覆現代性的資本主義邏輯,並再現與再生產身體與空間。對此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認為,應該更謹慎地將理論和討論文本結合,才能夠更完整顯示這篇論文的力量。

接著,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郝譽翔,則以異質空間的理念,將1920年代上海的左翼小說特性細緻地描繪出來,而專長於中國現當代小說的成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蘇敏逸則指出.論文對於年代的處理必須更為謹慎,才能避免將歷史去脈絡化。

下午時吳佩珍將日本占領下的上海和女性雜誌《女聲》結合起來,指出上海文壇如何從反日、抗日轉移到日常與普遍的人性上,凸顯了個人與兩性問題的存在。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邱雅芳,則把聶華苓的三生影像仔細耙梳,解讀了影像和內容如何相輔相成。紀大偉則另闢同志研究蹊徑,以公共性和翻譯兩個主題,處理1990年代台灣風起雲湧的同志文學。

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劉正忠仔細鑽研台灣抒情傳統,他認為從陳世驤──楊牧這條較被學界忽略的線索,可以發現台灣抒情傳統的特點在於或許可以稱為台灣現代抒情,不僅是詩,也可以橫跨小說、散文乃至論述領域。崔末順接著統合台灣戰後初期刊物,仔細探討文化交流和流通之方式,指出光復後台灣文化重建的特點在於,仍然具有與中國接觸和進行交流的必要性。

______03_1.jpg

會議結束前,陳芳明認為,正是因為與這群年輕學者相處,才能激盪出各種以前想像不到的新思考,比如說人文精神的建立,讓人理解文化不僅是存在表象事物上,更多的是從精神層面展現出來。陳芳明期許這樣廣泛而無侷限的討論,未來能夠讓學者們合力處理更多橫跨東亞台日韓中等地區,尚未被發掘出來的文學與藝術的課題。

政大校園新聞報導:現代轉化 人文中心團隊跨界談人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