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現代中國的形塑研究計畫> 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 學術活動> 我的學術、我的生命──金觀濤老師與觀念史座談側記
計畫簡介成員介紹學術活動
  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


我的學術、我的生命──金觀濤老師與觀念史座談側記
2013-11-07
主題:「我的學術、我的生命——金觀濤老師與觀念史」 時間:102/10/29(二)18:00 地點:政治大學憩賢樓二樓光舍餐廳

中國大陸當代史學界的重要學者金觀濤老師於10/29蒞臨政大,以「我的學
術、我的生命」為題與政大研究生座談,會中金老師分享他多年治學的經驗,以及
他對於觀念史研究的熱切關懷,深深感染在場的師生。

金老師認為自己相當幸運,一生中歷經兩次研究方法思潮的大轉變,第一次是
1960~1980年間的系統論思潮,第二次轉變是2000年以後的數位方法研究思潮,
尤其近三年數位方法更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這兩種研究方法的影響遍及所有知識
領域,金老師認為史學界所受的影響更是首當其衝。他回顧過往,大學時代每個學
生都必須研讀馬克思,文革之前,原本是對政治相當冷感的,但是因為文革的關
係,不得不思考社會的種種問題。他開始懷疑毛澤東的馬克思,進而開始自學馬克
思的思想,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發生濃厚興趣。他原本是化學系學生,卻毅然而然
轉往史學,從此開啟他的人文學研究之路。

二十歲時正好適逢方法論思潮的第一次大變革,因而刺激他反思原先的研究方
法,隨著行為主義心理學、結構功能論、管理系統等等現代新興理論的產生,固有
的史學研究也開始發生變化。由於文革的原故,大學畢業不久的他,得回到大學教
育大學生,刺激他努力生產新知,金老師自言,身為一個老師,他必須幫學生思考
如何解決新的問題。也是在這個時候,他與妻子劉青峰在鄭州大學撰寫出《興盛與
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一書,引發「超穩定結構」的討論熱潮。

在中國科學院任職時,主辦《自然辯證法通訊》等雜誌,主編《走向未來》叢
書,都獲得極大迴響。他嘗試將系統論引進史學研究,雖然系統論由來已久,在西
方也行之有年,但始終未能被妥善運用進人文研究。後來因為六四事件,金老師在
香港中文大學工作二十餘年,不得回返中國大陸。在這段時間,金老師從史學轉向
思想史,一開始遭遇極大困難。當初大學時代從化學轉到史學,較無隔閡,但從史
學轉向思想史,卻發現史學和思想的差異所在,如何瞭解思想內部的邏輯關係,如
何判別研究對象的真偽,可說是一大挑戰,這也促成金老師積極推動觀念史研究的
新方法。

金老師引用英國史學名家柯靈烏(Collingwood,1889-1943)的觀點,能
在大腦中重演的觀念才是真的,所有的歷史都應該是思想史。柯靈烏以為自己的論
述是二十世紀的大發現,然而卻也因此備受爭議。金老師指出,如同柯靈烏說思想
和歷史是一體兩面,歷史應該是濃縮在觀念之中,因此我們也可以透過觀念的分析
重現歷史,因而一個觀念字也可能就是一段歷史,等待我們去挖掘。

鄭文惠老師回憶自己與金老師的相識因緣,學生時代閱讀禁書時知道金老師,
那個時代人人都在閱讀《興盛與危機》。後來有機會在2007年前往香港中文大學訪
問,得知金老師即將退休,便邀請金老師前來政大講座,帶動數位人文學的風潮。
鄭老師推崇金老師總是走在研究的前端,現在數位科技和網路平台的發展漸趨成熟
之後,數位研究蔚成風潮,政大能夠率先推動近現代思想及文學史專業數據庫計
畫,是得力於金老師的多方協助。鄭老師也感嘆觀念史是非常有潛力與前景的研究
議題,但是台灣作觀念史研究的人卻不多。

金老師表示,為了推動學術發展,個人的待遇並不重要,即使只有一個學生對
觀念史有疑問,他也樂意開授課程。他再舉柯靈烏為例,其實柯靈烏在他的時代也
是非常寂寞的,雖然他的觀點衝擊近代史學甚深,卻不代表他是真的受到史學界的
歡迎,柯靈烏也未能趕上後現代思潮,否則他在世時或許會有更多人呼應他的看
法。可惜柯靈烏的時代還沒有電腦,沒有理想的工具可以幫助他證實理論,因此我
們應該善用數位時代的便利,利用觀念字研究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歷史。

金老師指出,觀念字本身即是證據,透過大量觀念字的檢索、統計、分析,我
們將可重建觀念字中的思想變遷,不僅可運用在近現代文史哲研究,古典學研究同
樣可以使用,金老師自身指導一位研究生作董其昌畫作的思想淵源,便借助了觀念
史的研究方法。在場的研究生有人亦以自身研究經驗為例,指出研究近現代文史的
焦慮,因為資料過於龐大,常常不知道從何下手,也不知道何時能將所有資料閱讀
完畢,因此觀念史研究不啻為研究近現代史的方法之一,從語言的角度剖析觀念的
生成與轉變,透過現代的檢索系統,我們可以很快發現語言的變化,從中釐清觀念
衍變的奧秘。

座談的最後,金老師鼓勵學生發現自身關懷,對於學術才能有持之以恆的動力
與熱情,並且要勇敢嘗試新的事物,這樣才能夠讓學術發展有生命和血肉。
金老師分享他多年治學的經驗。
鄭文惠老師回憶自己與金老師的相識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