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頁 > 中心訊息>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2016.11.08 「晚清時期(1840-1912)中國書畫市場研究」專題演講資訊
最新消息中心公告
  最新消息


2016.11.08 「晚清時期(1840-1912)中國書畫市場研究」專題演講資訊
2016-11-01
活動時間:105年11月8日(星期二) 10:00-12:00
活動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一樓互動研討室
講座主講:陶小軍(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副研究員、江蘇省決策諮 詢研究 基地首席專家)

中國書畫作品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已經歷過一段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察觀歷代史書,有史料記載的書畫交易活動,已被證實是從文人士大夫,對於藝術品的品鑒典藏開始。時至今日,中國書畫作品的交易,在世界整體的藝術品市場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本次人文中心特別邀請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副研究員、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的陶小軍教授,講述晚清時期(1840-1912)的中國書畫市場,承先啟後的討論中國書畫作品在藝術品流通市場的關鍵角色。

關於漢代的「傭書」、「傭畫」現象,可被視為中國書畫作品具有市場價值的最早記載。《後漢書》所記「劉梁,字曼山,賣書於市以自資」可被看作是一種尚未脫離實用功能的書法作品的買賣現象。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二王、蕭子雲等書法大家的作品便已出現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南朝宋、齊之間,市井中便流傳著「買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說法。這便說明王羲之、羊欣等的書法作品在市場上已經有了很好的口碑。到隋唐時期,人們對書畫作品的需求變得強烈起來。名家的書畫作品都被標以明確的市場價格,等級也變得分明起來,並出現了幾近「天價」的藝術作品,除此之外專門的書畫商人也開始出現。至兩宋時期,城鎮發展飛速,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商品經濟大興,書畫市場發展初具規模,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書畫市場,開始出現了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文人書畫家亦開始主動進入藝術交易市場。當時對書畫的需求者包括皇室、官府、寺院、民間的貿易出口。書畫買賣中販畫者與買畫者之間的流通環節中,出現仲介人──牙儈。到元代書畫買賣活動已比較普遍,「一紙千金」之類的商業用語被廣泛應用於評價名家佳作。但是否有固定的集散場所尚無史料記載,也就是說書畫購藏的現象仍只是偶然現象,僅存在于文人士夫之間,並未完全普及至民間。時至明清時期,書畫藝術市場進入一個異常繁榮的階段,書畫市場形成固定的集散地,多集中於經濟中心城市。民間文人畫家和畫工賣畫也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在書畫買賣比較集中的城市中,甚至出現了行會性質的畫行組織。藝術品的價格不菲,促使更多人從事藝術創作,彼此間的激烈競爭又對藝術品質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參與書畫交易和書畫創作的人數大都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本次演講陶小軍教授主要是從晚清時期的社會文化,對書畫創作主體和市場流通的影響方面,來闡述晚清書畫市場的繁榮境況和運行機制。力圖通過對晚清書畫市場的歷史繁榮情況,來分析書畫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市場流通中的特殊交易規律和價值規律,為當代書畫市場運營操作提供歷史參照。

報名請上活動報名

場地座位有限,懇請報名者務必確定出席。